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观察让市场检验“创新”

■记者观察让市场检验“创新”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2年12月06日04:0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李阳丹

鼓励创新是近期管理层多次提出的理念。今年以来,A股市场上具有创新色彩的并购方案并不鲜见,不过,这些自下而上的“创新”中有相当一部分,要么是出于无奈,要么是刻意规避监管,成为游走于政策夹缝中的“擦边球”。相反,在低迷的市场中,一些资质较好的公司,却因股价与增发价倒挂的原因,连最普通的再融资也难以成行,亟待来自监管层面自上而下的“创新”。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层所提倡的创新,不应该成为“烂”公司的救赎,而应当为好公司实现锦上添花。

博盈投资的案例所以引发众多关注,不仅因为方案本身令人眼花缭乱,更由于该方案在多个方面挑战了市场既有底线。业内都希望了解,监管层对这样的方案到底是什么态度?这样的“创新”是不是监管层所认同的?

监管层对创新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其对这些并购案的“放与否”中窥见一斑;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则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出。

业内人士认为,增发股份的定价方式是迫切需要改革的内容。由于增发价格需要“锁价”,在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时,增发价格与市场价格出现较大背离,进而导致增发流产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政策的某一项规定,导致上市公司不能很好利用市场融资功能,这项规定有必要被重新审视。

事实上,业内人士对目前增发股份购买资产只能盯住董事会前20日均价感到很难理解。真正的市场化定价不应该有这样的人为限制,最理想的定价当然应该是由交易双方协商出来的。据介绍,香港市场对于增发股份购买资产的定价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由交易双方协商决定,但董事会需要将最后的定价与公司5日均价、20均价等分别进行对比,并向股东解释该价格的合理性。

“重组加融资”的政策被业界认为是并购重组市场化的创新尝试。一位券商人士表示,“重组加配套融资”实现了传统“顾问”业务与融资业务的结合,有利于投资银行各块业务的融合,开拓了券商发展的空间。

不过,对于证券市场而言,这些创新还远远不够。创新难免会与现有的政策相背离,这也导致了自下而上的创新往往与规避监管分不开。随着市场参与各方不断成熟,管制的适度放松已经具备条件。实际上,这也可以理解为监管层面自上而下的一种创新,同时这也能给自下而上的创新以更大的空间。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