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手记工人老李的惆怅

■记者手记工人老李的惆怅

中国证券报2013年12月19日02:43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郭力方

 实习记者 欧阳春香

今年43岁的老李,以前早上出门第一件事,就是奔向位于沙河市东北部经济开发区的玻璃厂。

这家颇有历史的工厂,记载了老李近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记忆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里就开始零零星星出现一些玻璃厂,然后高高的烟囱不断耸立起来,经济开发区建起来了,空气里的灰尘也开始多起来了。

“空气不好闻,呛人。”老李说,周围亲戚也有得了严重呼吸道疾病的。不过每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至少能养活一家老小,老李也就知足了。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讨论的“雾霾”这个热词,老李却早已见怪不怪,沙河的空气前几年就这样了。“以前污染比现在还严重,就这前面50米都看不到路。这两年市里整治了一下,还好了点。”

不过也是因为市里的环保整治,今年,老李赖以谋生多年的工作丢了。他所在的小玻璃厂被关停了。

沙河被称为“中国玻璃之都”,生产的玻璃约占全国总量的20%。平板玻璃产业有力拉动了沙河市的县域综合实力,该市连年位居河北省30强县(市)之列,并雄踞邢台各县市之首。如今也是因为玻璃,沙河成了全国知名的雾霾重灾区。

进行环保整治,淘汰落后玻璃产能也就成了近几年沙河市的重要主题。从2008年开始,沙河市就一直在淘汰小玻璃厂的生产线。今年10月底前,沙河市又拆除了12条玻璃生产线。

   老李所在的玻璃厂,就属于这批淘汰之列。老李说,村里像他这样因为环境整治失业的人还有很多。“玻璃解决了沙河很大一部分的就业,仅安全实业这一家本地最大的玻璃厂,就有十几辆班车用于接送员工上下班。”

当谈到是否有失业赔偿的时候,老李苦笑道,“那些私营老板,都是为了赚钱的,谁会管你咧。只能希望政府能给一个说法,或者能给找个工作也行。”

自从玻璃厂被关停后,老李只能四处打零工挣钱。“这种活有一天没一天的,收入也不稳定,当然没有以前那么多”,老李说。

没事的时候,老李还会去经济开发区转转,想看看玻璃厂最近会不会重新开工。“不过政府这次好像是动真格的了。电视新闻里,经常能看到市领导说这个。”

至于环境整治的效果,老李也没抱太大希望。“污染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现在脱硫脱硝设施太贵了,玻璃厂老板肯定会自己想办法。好多玻璃厂的烟囱都24小时冒着气,白天上脱硝脱硫设施,晚上就直接排。空气差也好,关停玻璃厂也好,苦的都是老百姓。”

年关将近,对于未来的生活,老李也很犯愁。“明年再看看其他玻璃厂有没有招工的,除了干这行,我也没有啥技能了。”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