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海外选粹非洲援助之乱

海外选粹非洲援助之乱

中国证券报2013年12月07日02:02分类:新华社报刊

远道而来的慈善家对于非洲的援助初衷总是好的,不过,他们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因这样的援助,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所描述的那样,是“望远镜式的慈善”。

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多人、如此多机构,如此多战略以及如此多资金用于改善非洲,不过参与援助非洲者大部分属于兼职性质,他们往往如蜻蜓点水般到非洲指点一番,随后便飞回国内继续过他们体面的生活,这些人或为亿万富翁,或为好莱坞明星,或为著名政治家。

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各国政府机构会向非洲提供约500亿美元经济援助,而私人慈善机构的援助额也达130亿美元之多。同时非洲产油国自身收入亦十分可观,像安哥拉的石油收入就高达720亿美元,尼日利亚更几近1000亿美元。据统计,目前非洲至少已拥有55位亿万富翁。乍一看,非洲无论是外来投资还是本土产出都不逊色,但非洲的现状却大不如前,甚至比不上五十年前:人民贫病交加,教育极度落后,无政府状态十分严重……似乎外来援助正加剧非洲形势的恶化。

针对非洲乱象,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著书《大逃亡:健康、财富和不平等的起源》质疑所有对非洲援助的有效性,而赞比亚经济学家丹比萨·莫约更直呼援助是一剂“衰药”。莫约认为,“当今非洲人均实际收入甚至低于1970年代,其中一半非洲人口日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贫困人口总数比二十年前翻了一倍。”

当然,在无数海外援助中,也有成功之例,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发起成立的慈善基金会就通过向非洲艾滋病危重病人提供价格低廉的特效药,缓解了他们的病情。但像这样的成功案例毕竟乏善可陈,人们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大部分非洲援助已折戟沉沙。最近的失败案例便是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斥资1.2亿美元援非未果。

   向非洲贫困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本无可厚非,但比比皆是的失败案例提醒人们,非洲急需的不仅是学校或孤儿院等硬件设施,更是有助于提高本土教育水平、改善医疗条件及增加就业机会的软实力提升。

可叹的是,大量外来资金和志愿者虽为非洲教育提供了丰富财力和师资,却间接导致非洲本土教育体系裹足不前,本土师资更因报酬低廉、贫困地区教学条件差等原因日趋匮乏,同时医疗方面也如是,大批外来医疗队进驻后,只是亲力亲为,并未有目的地帮助非洲各国培养本土医护人员,以至外国医疗队一旦撤离,便留下大批病患无人问津。

对此,《巴伦周刊》认为,应当相信非洲国家有能力借助自己的学校、资金和资源解决一部分问题,而身为慈善组织,在援助非洲之时,应意识到世上并无“灵丹妙药”,与其大而化之地开展援助项目,不如从切合非洲实际的具体措施入手,同时开展援助项目应兼顾本地化和可持续发展,且避免项目重复以及无休止的基础设施援助等。

(石璐)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