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以新制度供给迎接新技术革命

以新制度供给迎接新技术革命

中国证券报2013年08月09日03:01分类:新华社报刊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黄剑辉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不断升温。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2011年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新能源和新通信技术的有机融合将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日趋成熟并正在得到广泛应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制造业的要素组合和生产方式,并导致全球生产格局的调整,进而重塑国家间的产业竞争优势。

制造业生产方式将改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太空与海洋开发技术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全球制造业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首先,生产制造模式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应运而生的可重构制造系统和快速成型技术则能够满足更加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未来,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生产相结合的新生产模式既可以实现批量生产带来的成本节约,又能使消费者享有更加多样化的产品选择。

其次,生产组织方式从工厂化转向网络化。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的3D打印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使产品制造能够摆脱空间的束缚。企业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出产品原型,并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采购零部件,同时获取所需要的各类协作服务,最终完成个性化定制和社区化生产。这种基于互联网的协同生产模式使生产组织方式从工厂式的集中生产让位于网络化的社会生产,大大缩短了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提高了生产效率。

再次,产业组织形态从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链转向中小企业的网络集聚。随着个性化定制和社会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分散合作式的商业模式将变得更为普遍,产业组织形态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快速成型技术的普及将使得制造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中小企业不再为大规模投资和专用性资产所困惑,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来构建虚拟的产业集群,甚至能组建微型跨国公司,迅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小批量、低成本的方式提供独特的定制产品,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推动形成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分庭抗礼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中国产业发展遭受冲击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成本优势一直是最主要的竞争优势。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将改变制造业的要素投入结构,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显著提高,智能控制系统和机器人对劳动力会形成越来越多的替代,使得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突出。不仅如此,随着土地稀缺、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约束因素的日益凸显,中国维持制造业低成本优势的现实基础逐步被侵蚀,但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品牌与渠道管理能力等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这将进一步弱化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中国出口导向型的产业体系受到影响。如果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成为主流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生产将不再是起主要作用的企业竞争要素,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将成为企业动态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快速成型技术和网络协作体系的支持下,更多的企业将选择在终端消费市场进行本地化生产。这将给建立在大规模生产基础上的中国出口部门造成一定的冲击。

中国产业升级模式面临挑战。新兴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对制造业各领域的持续渗透,有利于掌控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企业实现对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组,从而在国际产业竞争继续处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已经开始吸引部分高端制造企业的回流,使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产业升级模式难以为继。

政策选择要着眼制度供给

改革创新体制,完善创新生态。目前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制度约束,比如分布式发电配电侧并网的开放、风力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等。对于政府来说,除了为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资助之外,更应当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提供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如建立和完善为新兴产业提供融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各层次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等,使企业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中开展创新活动。

合理选择关键领域,大力支持技术创新。政府对研发活动的资金支持要体现明确的导向性,主要的支持领域应当集中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领域。在组织方式上,政府可以鼓励产学研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整合各方的研发力量,共同开展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关。在技术创新领域,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去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和产品,由市场来完成对技术和主导产品的生存检验。

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基于网络协作的定制化生产方式下,知识产权不仅体现为专利,还表现为创意、数据乃至商业模式,这些知识产权在互联网上极易被模仿,这也要求管理部门及时研究新情况,对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进行相应地调整,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遵循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有序促进新技术产业化。从中国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来看,地方政府还是按照发展传统产业的思路,通过提供廉价土地和政府补贴等方式,将大量稀缺的资源导向技术并不成熟的新兴产业,最终导致严重过剩产能。光伏产业和风能产业就是典型的例子。新兴产业大都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普遍存在技术变革剧烈、市场需求有待引导等问题。因此,除了从供给侧扶持外,还应从需求面进行扶持。如通过产品应用示范、购买新产品补贴等需求侧补贴的方式,让更多的消费者去使用新技术和新产品,激发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需求,为新产品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创造良好的条件。

改革教育体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应当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强化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物流管理、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育;应当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一大批不仅能熟练操作数字制造设备,也能根据客户需要设计和编程的新型工人。(作者为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成员)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