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手记看淡周期股

■记者手记看淡周期股

中国证券报2013年08月07日02:4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顾鑫

“经济减速趋势无法改变,投资拉动的边际效用递减,这一链条上的周期股前景都难以看好。即使参与投资,也最好是100万元以下的资金,船小好掉头。”上海一家私募研究员许成(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

作为化工行业的资深研究员,许成最近已开始转行。“我关注的重点现在切换到了成长股和消费医药。周期股看起来好操作,只要把握准了周期波动,低吸高抛就能挣钱。可是经济趋弱的时候,把握周期拐点很难。比如年初曾经看好粘胶行业,当时还基本形成了共识,大举买入澳洋科技、南京化纤等股票,可最终发现犯了严重的错误。”

今年初,券商研究员一致认为,粘胶短纤行业正站在新一轮周期的起点,主要逻辑是粘胶对棉花的替代显著,行业的产能过剩将逐步消化,而当时下游为补库存对粘胶的集体采购造成粘胶价格上涨更强化了这一逻辑。澳洋科技的股价由3元多一度涨至6.16元。

不过,后来发生的事情令追逐粘胶周期的资金感到措手不及,一是国际棉价下跌,粘胶的替代优势消失,二是粘胶价格上涨之后产量大增,三是下游人棉纱行业亏损、难以接受粘胶价格的持续上涨。当原先的投资逻辑被发现存在漏洞后,粘胶板块开始回落,澳洋科技一度再次跌至3元多水平。

作为一家机械公司的董秘,孙立(化名)也明显感受到了周期股受到的冷落。她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很少有研究员来调研。公司在行业里面还算是很优秀的公司,虽然大部分公司亏损,我们还能盈利,但毕竟受到大环境拖累,难以实现高增长。”

孙立建议,可以等经济真正企稳之后再来关注其所在的公司,当前可以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医药、成长股等板块。在随后参加的一个医药公司的调研中,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20多位研究员围坐一张长条形桌子,轮番向公司高管抛出关于近期经营和中远期发展规划的问题,而公司的估值正在向历史高点逼近。

“从较长一段时间看,医药股的估值应当是在恢复,30-40倍的PE比较正常。有些公司现在的PE也许超过了这个水平,但如果考虑到今年全年的业绩预期,还是可以接受的。今年以来,170多家医药公司中有150多家实现了正收益,买医药股不用担心被套。前两天我们想要加仓双鹭药业,但卖的人很少,稍微多买点就涨上去了。”

许成认为,对估值高的公司,投资者的眼光要长远一些。估值低的公司,即使有的都跌破了净资产,还是应当谨慎,或许有更大的风险还未暴露出来。成长股尽管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但经过这几年的大浪淘沙,真金其实已经开始浮现出来。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