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观察公积金管理和运营模式亟待完善

■记者观察公积金管理和运营模式亟待完善

中国证券报2013年08月02日03:0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姚轩杰

近日,多地住房公积金余额吃紧,出现住房公积金缓贷、断贷现象。为缓解公积金运行压力,各地政府不得不采取提高公积金缴存上限、降低贷款上限的措施,甚至推出公积金“公转商”贴息贷款方式。但这些手段只是“非常时期”的过渡性举措,公积金存量压力较大背后的存贷比例机制不完善、公积金增值渠道缺乏,以及“多数人缴纳、少数人享受”的“负福利”效应突出等问题,更值得重视。

在楼市调控逐步运用市场化手段的新时期,满足公众首套房自住需求是第一要务,完善公积金制度,改变“负福利”现状亟待相关职能部门解决。

自“国五条”实施以来,全国多个城市楼市成交量大幅攀升,带动住房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快速增长。最近一段时间,上海、杭州、南京、温州等地公积金普遍吃紧,不得不用贴息的方式来缓解。7月30日,北京的国管公积金已传出启动贴息政策。中央国家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在其一层办公大厅,设立了专门的办公桌,桌面上摆着“公积金转商贷贴息”字样的指示。

所谓贴息,是指“公积金贷款转成商业贷款”,即购房者申请公积金贷款时先与银行签订商业贷款合同,因商业贷款利率要比公积金利率高出两个百分点,公积金中心对购房者补贴利息差额。

由于公积金来源渠道单一、缴纳数量相对稳定,而近年来购房需求不断增长,收集额增速却赶不上贷款增速,多数一二线城市公积金中心的“贷存比”早在2011年就超过了70%,处于非正常状态。

今年以来,严格的限购仍然难以抑制市场反弹,前期购房需求集中释放,上半年多地房地产市场成量价齐升。急剧膨胀的购房需求导致今年以来个人购房贷款快速增长。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房地产类贷款1.3万亿元,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贷款总和。其中,个人购房贷款9.07万亿元,约占整个涉房类新增贷款的70%之多。

并且,受流动性不足影响,商业银行更愿意将紧张的余额放给利率更高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或者效益不错的企业,利率市场化也促使商业银行急于拓展高利率业务。多家银行反而进一步上调了首套房贷款利率,更多的购房者被“挤出”至公积金贷款。

因此,在公积金“贷存比”早已不平衡的基础之上,购房需求又集中释放,多地公积金贷款达历史最高水平,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也在意料之中。根据目前的情况,公积金普遍无钱可贷的局面将至少延续到明年。

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特点的住房公积金政策如今只剩“强制性”了,其存在的意义受到挑战,也更加凸显了住房公积金的制度缺陷与运行不合理。

一方面,住房公积金在很多地方只能用于买房,但房价高企,住房公积金对于连首付都困难的低收入人群来说形同虚设,这就变异为一个“劫贫济富”的政策。而公积金利率低于CPI也让强制储存的公积金面临贬值的质疑。另一方面,公积金贷款的发放存在杠杆效应,而公积金政策贷存机制不完善,缺少风险管控,导致余额透支。

因此,完善公积金制度是相关职能部门亟待思考和解决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改变目前“多数人缴纳、少数人享受”的“负福利”效应,应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此外,要拓展公积金保值增值渠道,需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对条例进行修订,改进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投资运营模式。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