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影子银行”过度膨胀的一次局部爆发

“影子银行”过度膨胀的一次局部爆发

上海证券报2013年07月02日04:12分类:新华社报刊

近期中国金融业被由“钱荒”引发的恐慌性氛围所笼罩,引发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看各类舆论分析,以为中国离金融危机不远的渲染比较多,而对“钱荒”的原因还少见深层的讨论。笔者以为,此次“钱荒”事件应被视为是已被警示了很久的“影子银行”规模过度膨胀风险的一次局部性爆发。这次由个别机构违约引发的事件是件好事情,提醒我们务必正视“影子银行”扩张的严重性,更警示我们,是到了该整合“影子银行”的时候了。否则未来类似事件可能频发,甚至不排除伴随挟持政策的不法行为,叠加诸多信息不对称的渲染,演变成爆发系统风险的金融危机。

今年一季度国内经济增长7.7%,通胀平减指数约2%,实体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需求增长不到10%,但是1至6月M2平均增长15.8%。换句话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实体经济运行所需货币需求的增长6个百分点,超过今年的货币政策目标13%的M2增长近3个百分点。要追问这么宽松的货币环境为什么会发生“钱荒”,先要追踪一下钱“荒”在什么地方。

6月初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大幅飙升。利率是资金成本,利率飙升说明资金需求大幅上升,银行间拆借主体主要是银行,为什么银行突然资金需求大幅上升?有人说是财政缴款、存款准备金上交的压力。但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安排,并非突发事件,不足以构成利率突然飙升的原因。据报,资金突然短缺的原因是因为个别银行表外业务过度扩张且期限错配导致到期支付可能违约产生的连锁反应。所以,钱“荒”在银行本身的资金需求上,银行的钱“荒”在表外业务的到期支付上。超宽松的流动性并未流入实体经济,而是在“表外业务”体系内空转。由于表外产品,期限短、基础资产流动性差且存在期限错配都非常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的大幅攀升,加剧了对影子银行可能爆发更大的流动性风险或者说更大的“钱荒”的担心。

国内影子银行膨胀,主要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的产物。影子银行是危机词汇,主要指华尔街的以衍生品发行和交易为主营业务,但也有创造货币功能的投资银行。在我国,银子银行概念很杂,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以外的金融中介活动,如银信合作通过理财表外的变相信贷、通道业务、地下钱庄、小额信贷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网上PTP人人贷以及阿里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以及他们的“钱”赚“钱”的活动等。由于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率、低透明度,以及华尔街影子银行引发的危机,中国银子银行的潜在风险也逐渐为世界关注。今年以来,国内外已把“影子银行”的风险作为判断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主要原因之一。

仅仅几年,影子银行的规模膨胀之迅速已到了可能引发危机的程度。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民间金融地下银行活动3.38万亿,据中国国信托行业协会数据,截至2011年三季度,中国65家信托共计持有6.3万亿资产,有报道称现在已达8.6万亿。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称,中国理财产品存量2012年三季度约有8至9万亿。综合以上三个数据,影子银行总量在17—19万亿之间,占GDP总量的三分之一。现在还有民间估计可能是30万亿。有篇报道的标题准确描述了影子银行的现状,“一本不断膨胀的糊涂账”。

影子银行迅速膨胀,笔者分析有两大原因。首先,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实体经济放缓,银行给企业融资的动力不足但自我膨胀动力很大。同时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银行信贷争相流入房地产和不需负坏账责任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特别是2010房地产开始包括限购限贷在内的政策调控,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变相延续给房地产的信贷,而银行业则把规避监管的表外业务作为主营业务的“转型”。短短几年,银行影子银行业务已经堪忧,加上其他类别的“影子银行”活动的同步膨胀,国内“影子银行”的扩张甚至比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的速度还快。影子银行的盲目膨胀,不但不会推动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还可能把经济搞垮。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2008年应对危机时极大宽松的货币环境和延续至今的宽松货币环境,使银行表外变相信贷规模扩张和资本金补充得到过剩流动性的支持。“影子银行”业务无所顾忌地自我膨胀,像染上了鸦片瘾一样依赖宽松货币,也绑架了货币政策。这次“钱荒”也不排除是“影子银行”挟持货币政策继续宽松而不是“稳健”之举。

无论如何不能让影子银行再过度膨胀下去了。当务之急应整顿金融系统,让经济结构更加平衡合理。同时让银行提高存款利率,并提供存款保险,把流向影子银行的资金吸引回来。对完全罔顾风险一味盲目扩张违反规则的高风险循环“钱”赚“钱”的游戏,特别是通过释放风险挟持货币政策的机构负责人,理应追究责任。

为遏制住影子银行的扩张势头,必须牢牢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以,要货币政策等待合适的时机再“稳健”是不对的。没有时机是能等得来的。如果2010年就能“在盛宴之前撤酒杯”,开始真正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平稳危机形势下的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银行和其他机构迅速调整危机思维,房地产价格不可能泡沫化,地方政府债务也就不可能快速积累,“影子银行”也不可能风险膨胀发展到爆发“钱荒”的地步。

与此同时,政府还需要让过热行业降温,开放其他行业,扩大实行房产税,控制房地产市场投资需求,进一步应推动国有垄断性行业对私人投资开放,其中包括铁路和通信行业。银行贷款转向其他行业。

货币政策不能随以“钱”赚“钱”的杠杆资金需求而转移。最近国际上已经有学者对全球走火入魔的量化宽松提出质疑,提出世界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货币政策本是稳定经济的工具,过度使用反而变成经济更不稳定的因素。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