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政策“融冰”国产发动机提速在即

政策“融冰”国产发动机提速在即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2年12月01日04:0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汪珺

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望打破。据悉,千亿元规模的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出台已在酝酿之中,这不仅将给发动机产业注入大量扶持资金,还意味着该产业真正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有望实现加速发展。

在利好政策的驱动下,相关企业也制定了追赶世界发动机先进水平的“三步走”路线图,即从“填空补缺”到“望其项背”,最终确保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政策“破冰”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飞机制造“皇冠上的明珠”。长期以来,我国航空发动机以引进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改进或仿制。由于早期重视程度和投入资金不足,我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落后,使得目前商用航空发动机领域几乎呈现空白状态。

不过,该局面即将因政策“融冰”而打破。据了解,航空发动机重大科技专项日前已经上报国务院,并有望于近期出台。该专项预计投入至少千亿元资金,支持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与制造,这也是迄今为止所有重大专项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一个。

业内普遍预测,该专项资金将最先投入到基础研究与材料领域,随后会向生产制造环节逐步倾斜。此外,参照“十一五”有关重大科技专项政策,预计专项方案中除了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相关技术装备研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外,还将通过制定相关采购管理办法以及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航空发动机的研发制造。

中国航空产业之所以患有“心脏病”,很大原因就在于投入不足。数据显示,美国过去50年,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累计投入达到1000亿美元,而中国累计投入总额尚不足美国单家企业的投入水平。

若上述专项研发资金能落实到位,将有效弥补国产飞机发动机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不足这一长期短板,国内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亦将进一步扩大,该产业链上的相关上市公司如中航动控、航空动力、成发科技等有望获益。

企业拟“三步走”

发动机研制由于周期长、技术难、风险高,因此研制企业也相对集中。在我国,中航工业集团无疑是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领域的领头羊,旗下不仅有被誉为“发动机三兄弟”的三家上市公司———航空动力、成发科技和中航动控,2009年还成立了中航工业商发,作为国产大飞机发动机研制主体及项目总承制单位,向大飞机的“中国心”发起攻坚。

这些企业将直接受益于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的扶持,并将长期成为我国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先驱和受益者。如主营航空发动机批量制造、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外贸转包生产及非航空产品生产业务的航空动力,其作为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整合平台的重组明年可能再次启动;主营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航空产品转包代工以及部分民品业务的中航动控具备生产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十大部件的能力,若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出台,公司获得相关政策和配套资金扶持的可能性极大。

目前,这些企业也已先行行动起来。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珠海航展上,航空动力的实际控制人中航发动机控股有限公司对外宣布了国产航空发动机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三步走”路线图,即从“填空补缺”到“望其项背”,最终确保和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在本届航展上,这家企业发布了“岷山”“九寨”两型航空发动机,前者旨在满足中国高级教练机动力需求,后者则为未来中国小型公务机市场提供动力。与此同时,这家企业还展示了为中国国产大飞机研制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全尺寸金属模型。

此外,中航发动机控股有限公司已经启动专项计划,准备投入100亿元开展研发,预计2020年前后将正式完成国产大飞机配套发动机的研制工作,2025年前后有望正式投入使用。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