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多手段促基金经理理性“跳槽”

多手段促基金经理理性“跳槽”

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24日04:01分类:新华社报刊

□平顶山 兰波

选择基金产品,就是选择基金的未来收益,也就是投资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基金的能力。因此,在投资基金的同时,关注基金经理变动显得非常必要。但目前国内基金经理频繁变动,造成业内资源流动,影响基金业绩稳定性,直接传导到投资者的情绪,这需要有关部门加以关注。

笔者认为,仅仅从完善注册制度、加强监管方面,规范和约束基金经理的行为还远远不够。真正发挥基金经理作用,引导其有序流动,还应当从把握人的因素角度,满足基金经理需求,多积累激励正能量,立足于改变流动现状上进行分析。

基金经理的流动,一定程度上是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收入为前提。当然,也有为追求更好的投资环境而流动的基金经理。为此,需要运用更多的激励手段来吸引基金经理的合理流动,才能够促进基金经理投资素质提升。

首先,推出股权激励机制。通过将基金经理与基金公司“同呼吸、共命运”,有效分享基金公司资源、积极运用投资者资源,充分把握市场环境资源等,从而使基金经理在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推动下,增强管理基金产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设计员工持股计划,分享基金业发展成果,将会带动基金经理有序流动。

其次,重视基金经理的市场信誉和品牌价值研究。基金投资业绩好坏,与基金管理人投研团队密不可分。作为基金经理,更是被推到市场前沿,成为理财专家代名词。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需要研究基金经理背景、资历、业内影响力,这是因为对基金经理专业价值的认可。建立对于基金经理的商誉价值评估体系,从管理业绩、职业操守、社会伦理等多角度评价基金经理,将从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者的持基信心。因此,基金经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信誉,是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分散投资、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基金产品的重要参考指标。可以说,当赋予基金经理更多的社会价值时,就会增强其投资动力,回报投资者。

最后,以能力评价确定管基规模。伴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对于不同投资能力的基金经理,不仅应从学历,更应当从实践中综合评价其管理基金的能力。通过能力评价,确定其应当管理的基金规模,从而确定其应得的管理绩效。当然,目前的基金产品众多、类型丰富,不同的基金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既有主动性管理的基金产品,更有被动性管理的基金产品。同时,也应当从管理基金的难度方面与基金经理的能力高低挂钩,从而使基金经理接受一定的投资挑战。

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才能够使基金经理的流动成为一种市场化的常态,由市场来检验和决定基金经理的变动。投资者才能在基金经理的正常流动中,不断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基金产品类型,适应基金投资风格与特点,增强投基信心。同时,这也减少了诸多的“填空”式的盲目流动,不会造成“一拖多”管理效率低下情况的发生。基金经理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当形成有序的激励机制后,基金经理就有广阔的发展舞台和施展自身能力的空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形成良好的投资文化,抑制基金经理的非理性流动。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