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VC/PE添柴移动医疗

VC/PE添柴移动医疗

中国证券报2015年04月18日03:2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任明杰

2015年,国内移动医疗的投资延续了2014年的火热势头,VC/PE对移动医疗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与火热的投资势头相比,国内移动医疗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盈利模式处于探索期,VC/PE在未来移动医疗投资中需要投入更多耐心。

投资火热势头不减

近日,两大IT巨头联手进军移动医疗的消息引起市场广泛关注:IBM与苹果(Ap-ple)以及全球最大医疗设备制造商达成合作协议,将把来自苹果Watch的健康数据交给医生和保险公司,并为髋关节置换和糖尿病患者创建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国内,2015年以来,移动医疗也受到VC/PE持续追捧。4月10日,杭州康晟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获得平安鼎创和经纬中国的数百万美元投资。

资料显示,杭州康晟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在糖尿病领域的移动医疗服务公司,通过大数据、云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科技结合糖尿病自我管理支持的各个方面,开展线上APP产品病人推广,线下持续的病人教育和服务。为糖尿病人提供专业、简便、个性化的服务,帮助糖尿病人预防和延迟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日前公司已与平安保险及国内医药伙伴建立慢病管理合作,开展一系列的企业和社区糖尿病管理服务。

另外,3月6日,梅斯医药获得启明创投数千万美元投资。融资后,梅斯医药将在移动医疗服务、多渠道传播(MCM)服务领域持续发力。目前,公司重点打造基于医学知识体系和移动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将云、大数据、移动技术与医疗结合,以此提升医疗行业效率。MedSci是专业临床研究与学术服务平台,专注临床研究与临床知识传播。

实际上,去年以来,移动医疗便引起VC/PE抢筹。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移动医疗企业发生的融资案例共计80余起,是2008年至2013年该领域所有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3倍。

移动医疗的广阔市场有望使其获得VC/PE的持续关注。据GSM协会预测,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收入,主要动力来自于降低医疗保健成本,以及加强医疗服务范围。其中,设备厂商、内容和应用供应商、医疗保健服务供应商将分别获得66亿美元、26亿美元和24亿美元的收入。

同时,在“互联网+”的感召下,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掀起移动医疗并购浪潮,退出渠道更加畅通,给VC/PE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今年以来,海南海药、朗玛信息、乐普医疗等上市公司纷纷宣布进军移动医疗产业。

1月21日晚,海南海药发布公告称,拟投资3000万元参股重庆亚德,布局互联网医疗行业。2月27日晚,海南海药再度发布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3000万元增资参股重庆亚德,本次增资完成后,公司将持有重庆亚德1300万股股份,占其总股本的18.57%。而在重庆亚德重点布局的移动医疗领域,其研发的医事通平台现有注册用户近600万名。

盈利模式待探索

2015年以来,虽然VC/PE对移动医疗的投资热情不减,但移动医疗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处于烧钱阶段,VC/PE恐怕需要更多耐心。

“一方面,移动医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医生,但是目前国内很多医生还没有上网看病的习惯,也就没有充分纳入到移动医疗的闭环中来,这是需要时间的;另一方面就是移动医疗的收费问题,移动医疗兴起于美国,在美国形成了很多成熟模式,但是中国的情况与美国完全不同,美国的医疗是由保险来付费,通过移动医疗降低成本的动力充足,而中国的医疗是医保来付费,移动医疗还没有纳入到医保范围内,所以我们需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盈利模式。”一位北京PE界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艾媒咨询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国内的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主要分为5种:满足寻医问诊需求的应用,医药产品电商应用,满足专业人士了解专业信息和查询医学参考资料需求的应用,预约挂号及导医、咨询和点评服务平台,细分功能产品。但是移动医疗App目前的三个主要变现模式(广告、增值服务和在线问诊)中,还没有哪个模式称得上成熟。

以国内最有名的移动医疗公司春雨健康为例,其去年8月完成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主要用于扩大用户量和增加医生补贴,虽然其去年以来发展出了多种付费方式,付费会员已有几十万之众,但这样带来的收入与补贴医生的费用相比实乃杯水车薪。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在探索中国自身移动医疗行业模式的时候,美国的5种收费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分别是向药企收费、向医生收费、向医院收费、向保险公司收费、向消费者收费。比如在向药企收费方面,Epocrates作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为医疗提供移动临床信息参考,同时为药企提供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后者构成了其收入的75%。中国目前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最可能的收费群体有4个:医院、医生护士、药企、患者。患者为硬件产品、服务产品付费,医院为HIS、FIS系统付费,医疗机构为企业向它们提供的产品付费,医生护士向移动医疗平台或APP为他们提供的学术参考资料付费。

“但是,对中国移动医疗而言,每种收费模式具体操作起来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对移动医疗企业而言,不妨先耐心积累用户,沉淀数据,到了一定阶段,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肯定会发展起来,这需要VC/PE投入更多耐心,当然还有资金。”上述PE界人士说。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