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市场动态 > A股定向增发潜规则

A股定向增发潜规则

上海证券报2013年12月17日09:18分类:市场动态

可以低成本从二级市场购得股票,部分机构却花高价买定向增发股份——A股定向增发潜规则

⊙记者 郭成林 ○编辑 吴正懿

在IPO停摆的背景下,定向增发成为A股融资主渠道。但透过定向增发的激流,背后的交易潜规则或隐或现,监管边界有待厘清。

据统计,今年前11个月,公布定向增发预案的上市公司共计525家,拟募集资金总额8425亿元,远超近几年的定增融资规模。与之伴生的新现象是,今年以来,大量机构投资者扎堆押注定向增发,且不少属于主动高价“买套”。

可以低成本从二级市场购得股票,机构为何要花高价购买?

近期,上证报记者采访了多位私募及投行人士,追踪了多个上市公司定增项目从筹划、邀约、谈判、拉锯、博弈、直至最终交易的各环节,还原了背后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及运作手法。

据调查,在定向增发交易中,保底协议几乎是圈内的公开秘密。其方式大致是,大股东与投资方约定,通过大宗回购、抵押担保、预付收益等设置来保证保底收益。具体而言,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关联第三方会与投资方签订回购协议,回购方式包括直接回购股票、成立某种理财产品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回购等。有私募人士说:“我现在手中的定增项目,70%以上是保底保收益。”

例如,DY公司本月初公告,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以10.45元/股的价格,增持公司6.28亿股,耗资约65.6亿元。事实上,该部分增持股份是刚解禁的机构定增股,该交易实际是大股东以增持的方式回购股份,帮助上述机构解套退出。

不过,保底协议并不能满足机构的胃口。在一些量身订制的案例中,对赌协议也被经常使用,即双方对股价、业绩等对赌,以吸引资金入局,增强股价弹性。

另外,由于定向增发周期较长,市值管理成为有效的股价“调节器”。其通常的运作模式是,大股东将所持股权委托给参与定增的机构管理,后者获得充足筹码主导股价走势,以保障定向增发顺利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定增案例中,由于机构决策人士占据话语权优势,个别人通过投资顾问等谋取私利。

相关报道详见封三·焦点

[责任编辑:穆皓]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