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把基金业的根留住

把基金业的根留住

中国证券报2013年12月09日02:21分类:新华社报刊

12月5日,本报与招商基金联合举办“2013年中国资产管理人才战略研讨会”,来自基金公司、券商和私募等机构的嘉宾就资产管理业的人才应用、激励机制展开了热烈讨论。不少基金、券商人士也闻讯参会,台下济济一堂。

与会者认为,资产管理行业的成功之根就是人才。有了优秀的基金经理,公募基金的成功就有了保证。但过去基金业因为缺乏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根本留不住优秀人才。

海通证券在会上发布的首份《中国基金业人才流动报告》可谓触目惊心:过去15年,基金业规模长足发展,但人才流失同样严重。截至2013年10月10日,全部1548名有过任职记录的基金经理中,773位不再管理公募产品;另外一半无离职经历的基金经理中,近五成在职期限不足两年,在职期限超5年以上者不及16%。

利益分享机制方法很多,但最有效的应该还是股权激励。从海外成功经验来看,包括先锋基金 (Vanguard)、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富兰克林·坦伯顿(Franklin Templeton)和道奇考克斯(Dodge & Cox)等,都建立了相应的股权激励机制,而这些公司旗下基金经理任职期限都在10年以上。

2006年,中国基金业实行股权激励的呼声一度也很高。但当时基金业实行的是牌照垄断,实行股权激励的市场条件并不成熟。但在当下资产管理业百舸争流,阳光私募比公募基金有时还更像公募的时候,为广大基民留住真正的“创富人”迫在眉睫。

实际上,近期国内基金公司也开始尝试股权激励。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基金公司通过子公司向核心层实施股权激励,也有个别公司计划采用核心层直接参股基金公司的方案。这种股权激励实现了核心层与公司利益的捆绑,有利于公司出业绩,也有利于维持核心层稳定,但弊端是持股广度存在问题。此外,核心层与公募之间的利益一致性可能也存在差距。毕竟大部分公司的股权激励是通过子公司实施的,而子公司对应的往往是私募业务。

除了股权激励,一些基金公司也开始了大胆的利益分享尝试。今年8月,招商基金推出的投资工作室就很受人关注。在投资工作室中,优秀人才可以自行选择和设计符合自身特长的产品,公司则为他们提供非投资领域的全程服务,并允许优秀人才提出适合的收入分享机制。我们期待招商基金藉此机制取得更大的发展,也期待更多基金公司加入到创新的行列,能真正将基金业的“根”留住。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