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发行制度改革推进37家壳公司壳资源加速贬值

发行制度改革推进37家壳公司壳资源加速贬值

中国证券报2013年12月04日02:22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于萍

IPO重启、借壳上市标准提高、老股东存量股发行……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正加速壳资源估值“去泡沫化”。仅在ST及*ST公司中,便有37家公司属于壳资源之列。随着发行制度改革推进,壳资源稀缺性将不复存在,价值也将得到回归。

37家壳公司待重估

业内人士常以营收、负债、市值、大股东持股、所在区域上市公司稀缺性等因素来衡量壳资源的价值。特别是ST及*ST公司更常常被视为借壳的“潜在标的”。此前由于IPO闸门未开,壳资源成为资本追捧的热点。特别是债务压力小、股本规模低、股权结构相对简单的“净壳”公司十分紧俏。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日,扣除已经披露重组预案的公司后,A股还有37家ST及*ST公司成为所谓的“壳资源”。如果从公司营收均值、带息债务规模、总市值等角度来衡量,*ST北生、*ST传媒、*ST国通等公司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净壳”。这些公司的营收规模在5亿元以下,带息债务不超过8亿元,总市值则小于25亿元,具有股本规模较低、股权结构简单、债务压力较小等特点。

由于在实际操作中,依靠本身经营无法根本改善业绩的公司更愿意转让壳资源,这就导致“炒壳”行为往往出现在绩差公司之中。数据显示,在被视为借壳高发区的*ST公司中,今年前三季度已有36家亏损。扣除4家预计全年将扭亏后,仍有32家*ST公司今年业绩存在亏损风险。在这其中,有20家公司经调整后的净利润自2011年以来连续为负,将面临暂停上市的风险。

壳价值“去泡沫”

正是由于存在借壳预期,一些主营业务几乎停滞的公司却成为资金炒作的热点,不断上演起死回生的戏法。*ST联华近三年平均营收不到1200万元,但总市值规模超过30亿元。*ST科健近三年平均营收仅在3500万元左右,但也撬动起20亿元的市值。不过,随着IPO渐开、借壳上市监管趋严,壳资源将面临“去泡沫”。

近日,监管层发布了《关于在借壳上市审核中严格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的通知》。按照要求,借壳上市标准由“趋同”提升到“等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并且不得在创业板借壳上市。监管要求的提升,无疑增加了借壳上市的难度,并直接影响到壳资源的价值。

与此同时,IPO重启以及发行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也迫使壳资源“去泡沫”。目前,监管层支持老股东存量发行,明确持股满36个月的老股东可以在公开发行新股时按照平等协商原则向公众发售老股。存量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部分股东提前套现,这也会对意欲在借壳过程中完成套现的股东产生影响,从而减少借壳上市的积极性。

从近期ST板块走势来看,其估值已经出现了调整。最近两个交易日内,有43家ST及*ST公司股价出现下跌。其中,*ST国药、ST宏盛、*ST祥龙等公司的股价跌幅均在9%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推进,壳资源的稀缺性将不复存在,价值将逐步回归,炒壳行为将得到遏制。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