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自贸区应成体制改革“手术台”

自贸区应成体制改革“手术台”

中国证券报2013年09月27日02:23分类:新华社报刊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煜辉

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近期上海自贸区将挂牌。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定位和发展,当前需要理清三个问题。

第一,上海自贸区到底是什么样的区域?有些人将自贸区看作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老模式,一想到自贸区,立即想到这是一个特区、一个保税区,能享受到很多政策红利。然而,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上海自贸区设立的意图,一定是要和过去30年的特区经验和保税区经验有本质的区隔。过去的做法是“画圈”,批出来一批经济特区,再把相应的特权注入到圈内,如此在圈内和圈外形成高额的经济租和政策红利。由此,资本开始流入圈内,带动实现经济繁荣。然而,这种繁荣背后是权力配置推动的结果,未必是真正的体制和机制深层次改革触动。

应该说,上海自贸区已经提高到改革试验区的层次。它是一面旗帜,特别是为未来改革深水区探路,为打造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一个积极模板。因此,上海自贸区的关键是,其试验结果可以复制,其产生的红利不光令上海受益,而是要积累宝贵经验,将之复制到全国范围。这个改革过程需要政府对其权力做出很大程度的让步。自贸区不应过多强调贸易资源,而是要成为中国未来改革的手术台,深入解剖当前体制弊端,找到正确出路。

第二,企业应如何看待自贸区?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把自贸区想成天堂,然而,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自贸区一定要在未来市场化改革中,形成价值发现的功能。从这个角度看,自贸区恐怕不是天堂,而很有可能是一个炼丹炉。企业进入自贸区以后,必须换一套经营模式,如此才能打造出一批升级版的世界级企业。而与权力走得太近的企业,在这个区域内要被淘汰。

有人认为,在中国办企业难,主要是管制多,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也应看到,成功企业背后也有来自于政府权力的照顾。基本上推动经济成长的大多数要素都掌握在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手中,包括土地、矿权、税收、准入、环保标准等,哪一项稍微改动一下,地方政府稍微给一点红利,所涉及的项目就有可能赚钱。对于自贸区的企业而言,减少了很多过去不必要的管制,能够降低运营成本,但政府的庇护也会消失。自贸区的企业届时将面临更高的标准,必须在国际规则下参与竞争。必须激发自我创新的企业家精神,鼓励竞争和创新,这是中国企业要在自贸区取得成功的唯一出路。

第三,自贸区的风险在哪里?有人认为,现在更高层面的改革难以推动,因此可以将自贸区的“门”打开一点,让汇率和利率浮动起来,实现资本项目开放,以此起到倒逼改革的作用。然而我认为,这种方式值得商榷。

应该说,当前改革时机有些已经错过,例如,过去十年我们没有抓住美元金融周期和全球化红利来解决经济结构困境,而现在美元周期已经开始逆转。尽管资本项目管制这个“防火墙”现在已经被各种套利冲击得千疮百孔,但至少墙在那里,能够在有形的范围隔离一定风险。因此,当务之急不是抓紧时间把这个墙拆掉,而是要抓紧时间整顿国内财政,要把房子打扫干净为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准备条件。从这个角度讲,自贸区应成为中国改革的手术台,为体制闯关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