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市场眼”看改革

“市场眼”看改革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3年05月24日02:41分类:新华社报刊

“市场眼”看改革

市场化提速 改革多路并进

财税改革迫在眉睫 “五朵金花”或绽放红利

本报记者 倪铭娅 毛建宇

简政放权措施紧锣密鼓,近期关于几大领域改革的消息更是振奋人心,人们对于本轮改革的发力点和路径倍加关注。

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什么?来自市场一线专业人士的观点,应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视角。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加快服务行业的市场化,放开准入制度,可能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其中,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丰富的融资产品,同时通过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为股权流转提供丰富渠道。预计这些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法兴银行中国经济师姚炜:在打破垄断的同时进行财税改革是当前改革中最紧迫的任务。从资本市场角度看,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未来消费领域迎来较大利好。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的中国经济升级版背景下,医药、环保、TMT、金融、装备行业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五朵金花”,并在资本市场释放改革红利。

改革财税体制 打破行业垄断

中国证券报:在一系列制度改革中,最紧迫且最有可能率先展开的是哪些?

潘向东:改革一般都是倒逼的,最终会寻找一条阻力最小的路径,但最紧迫的并不一定会率先展开。从产业角度看,当前改革阻力最小、又可以很快见到效果的产业是第三产业———服务业。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脱贫,重点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依托于民主法制改善民生,重点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民生最为紧密的领域是服务业。同时,服务业市场化改革遇到的利益集团阻力相对较小,又是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因此,加快服务行业的市场化,放开准入制度,可能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相比之下,就第一产业农业而言,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关系到物权等深层次问题,预计随着第三产业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土地流转等深层次改革的步伐会随之逐步加快。

阻力最大的改革是打破工业行业垄断。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这些行业已经形成垄断利益集团,改革阻力较大。同时,随着经济的逐步转型,这些行业的景气峰值已过,未来盈利能力将逐步下滑,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将下降,即便改革努力能打破垄断格局,这些行业也未必能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李慧勇:短期看,财税体制改革比较紧迫。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之一是公共服务差异大,很多人将矛头指向户籍制度,认为户籍制度是罪魁祸首。但我认为户籍制度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财税体制。如果财税体制理顺了,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差异大的问题会轻松解决。

财税体制改革有利于解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税收,从税种看,主要来自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目前地方政府的支出只覆盖户籍人口,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未来要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就造成了收支不匹配。作为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自然是多发展企业,同时希望外地人来当地企业打工,因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并不希望外来的打工者成为当地户籍人口,因为这会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事权和财权相一致的分税制体制,完善地方税制。

姚炜:最紧迫的改革是将垄断行业向私营部门开放。当前经济增速下滑,如果不把垄断行业向私营部门开放,试图依靠短期的刺激政策刺激经济,带来的只能是负面效应。此外,财税改革也相当紧迫。目前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

需要指出的是,率先开展的改革可能不是以上方面,而是在金融领域。目前金融方面的改革进度明显提速,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配套推进改革 加快市场化步伐

中国证券报:制度红利最核心的是尊重市场逻辑,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二十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完全确立,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是不是未来改革的最大阻力?

潘向东: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府,要建立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市场力量的增强意味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力量减弱。同时,要推动市场化的改革,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因为建立市场体系遇到各种阻力。这是一种两难冲突。要有效地避免这种冲突,最为有效的选择路径是强有力的政府努力推动自身改革,逐步实现依法治国,通过法律的方式削弱和避免政府干预经济,使经济发展的选择权回归市场。

中国发展市场经济这么多年来,选择的是一种渐进的改革模式,一大好处是可以防范大的错误,避免大的冲击,而弊端是改革不彻底。在渐进改革过程中,虽然收益和风险的逐步释放看起来较温和,但改革的阻力也因为这种不彻底而越来越大。此时,假若海外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发达经济体遇到经济发展困境时,或者遇到强势政府不愿意对市场放权时,强势政府就很容易借这些阻力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甚至还会加强政府对经济体系的干预,破坏市场规则。

李慧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的许多问题是多年积累而成,要改革肯定会有阻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户籍制度来说,2亿人的户籍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户籍制度改革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制定公开、透明的城镇落户政策。根据今年2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城镇居民的标准大概有几个方面:有稳定劳动关系、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优先解决举家迁徙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另外,考虑到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避免只是增加地方政府的负担,预计国家也将对户籍制度改革进展比较快的地区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激励。

姚炜:过去几十年来,政府对实体经济干预过多。在宏观层面上,很多价格受政府控制;在微观层面上,行政审批等限制以及市场规则导致私人部门与国有部门待遇不平等。

改革涉及的范围广,改革的很多方面是连在一起的,需要配套进行。这意味着改革的步骤、路线也会影响改革成功与否。以财政改革为例,地方财政牵涉很多方面问题,包括土地财政、房地产调控。在当前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地方对房地产调控是缺乏动力的。因此,房地产领域的改革与地方财政改革需同时进行,否则房地产调控很难成功。

中国证券报:市场一直在说制度红利。制度红利具体指什么?

潘向东: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所谓制度红利就是通过制度释放的方式实现生产技术提高,或者在生产技术既定条件下通过制度释放的方式实现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产出总量和人均产量的增长。

姚炜:现在制度改革与1978年时的改革开放是一脉相承的,就是要进一步市场化。市场化最明显的表现是通过各种的改革,促使私人企业进入垄断行业,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金融改革前行 期待“五朵金花”

中国证券报: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将如何有序推进?对资本市场将产生什么影响?

潘向东:未来金融领域的改革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建立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目前已明确了资本项目开放、境外个人投资制度等,这都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密切相关。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逐步推进。目前贷款利率已实现浮动,但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存款利率浮动,尽管理财产品的快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存款的利率市场化,但与庞大的存款相比,仍然只是一部分,预计未来将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的改革。

经济转型意味着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创新型和服务型企业,要解决这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固然需要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但由于中小微企业存在的不确定性和轻资产等特点,银行对其有着天生的恐惧感。资本市场对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有天然优势。资本市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更适合为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形成各种形式的创投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私募集股权投资基金等风险偏好型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丰富的融资产品,同时通过场外交易市场、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的发展,为股权流转提供丰富渠道。预计这些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李慧勇:从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金融改革能大幅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化解民间金融风险,化解银行风险,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我国而言,金融改革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想做一些事,但没有合适的融资渠道;因此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改革引进新的金融工具,对一些有综合收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支持。可以通过直接发债融资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即使在间接融资占比较高的日本,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中,地方债也占20%左右的比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仍是银行贷款、地方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因此,直接发债融资的空间还很大。

尽管改革的顶层设计尚在探索之中,但中国经济的未来正逐渐明朗,中国经济2.0版的特点体现在: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医药、环保、TMT、金融、装备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五朵金花”。医疗是我们长期看好的行业,一方面受益于医改,另一方面受益于人口老龄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将受益于金融改革,因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会逐步提高。

姚炜:金融领域改革将沿着贸易项目下资本可兑换、开发境外人民币市场及打开各种渠道让人民币流进、流出的线路推进。未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可能会继续扩大,目前受限制的项目包括个人投资项目也会逐步放开。

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将发展债券市场,这不是要把量做大,而是要更有序。债券市场的有序发展,就是在规范、有监管的情况下,对其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到目前为止,中国债券市场从未出现违约,违约风险被政府承担。这不仅不利于债券市场合理、有序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在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未来消费领域前景较好。新型城镇化越推进,政府用于基建、房地产的投入越少,在社保、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将增加,这些显然是利好消费的。这意味着,未来服务业和私人部门将得到较大发展。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