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动态 > 磨刀霍霍 券商冲刺“转公募”

磨刀霍霍 券商冲刺“转公募”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3年05月23日11:00分类:股市动态

【编者按】

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法》扩大公募基金业务管理人的范围,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等机构直接开展公募业务即将开闸。券商、保险资管、私募、信托等机构将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何布局抢占先机,会遇到哪些困难……本报今起推出“各路资金挺进公募业务”系列报道,展现群雄逐鹿、百舸争流的竞争气象。

□本报记者 杜雅文

随着券商资管“转公募”倒计时开始,多家证券公司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他们正在按要求积极准备申报材料,希望能尽快获取公募资格开展新业务。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5月以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高达224只,与2012年一年发行数量持平。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是一些券商突击冲规模希望获取申报资格,另一方面是达到要求的券商希望多发产品应对申报时的“空档期”,导致规模暴涨。

一些证券公司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虽然转公募对提升公司品牌、做大资管规模有好处,但目前大量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状况并不乐观,让他们感受到压力。他们希望监管部门能给予更多创新空间,让券商资管多发特色产品,与公募基金形成差异化竞争。

突击冲量与申请备战并行

6月1日,《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将开始实施。根据规定,证券公司资管要转公募,必须符合资产管理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或者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不低于20亿元;具有3年以上证券资产管理经验,最近3年管理的证券类产品业绩良好等条件。

“最近几个月我们一直在冲规模。”一家中小券商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尽快达到20亿元申请牌照的“红线”,目前来看问题不大。此外,一些已经具备了申请资格的券商也在加大力度发新产品。“这个月我们还要突击发几只'大集合’。”深圳一家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准备材料,希望能第一时间申请公募资格。然而,6月1日后“大集合”就要停发,现在具体怎么转公募以及何时能获批还不清楚,所以他们也在突击发产品,以应对等待审批的空档期。“目前赚钱的还是大集合。”该负责人称。另一家大型证券公司负责人还表示,公司不仅在积极准备申请材料,不日就要上报。他们还预见到,随着“转公募”实行,公司资管业务将大发展,目前已经开始讨论是否将资管部门独立出来,发展成子公司。

由于多方的原因,自券商资管转公募的消息公布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于3月份开始出现了井喷现象。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高达224只,创下近几年历史新高,而去年1至11月,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月均不到13只,全年也仅224只。数据显示,去年10月券商资管松绑新政出台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开始快速增长,但最高也未超过百只。然而今年3月发行数量就猛增到135只,比2月的62只翻了一倍,4月则继续增长,达到了150只。

犹疑与希望并存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家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均对转公募后的未来发展前景感到乐观。有证券公司负责人表示,一旦获取公募牌照,将大幅降低客户的投资门槛,对公司的资管规模、品牌以及影响力都能带来积极促进作用。长城证券金融行业分析师陈雯认为,一旦转为公募,将使得证券公司资管产品的发行渠道更为丰富。此前,券商资管产品只能通过自己公司的渠道以及委托少量银行发行,一旦转为公募则可以对产品进行广泛宣传,并且和更多代销机构展开合作。

不过,也有一些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对转公募的前景存在疑问。某大型证券公司资管部门负责人表示,从目前市场环境来看,市场排名50名之后的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状况均不乐观。虽然证券公司转为公募,对业务发展会有好处,但一批有影响力的基金公司已经形成,并且与银行等营销渠道的合作已经非常紧密,是否能从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还有待考验。

还有一些券商对目前是否要转公募仍然持犹豫态度。有中小券商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定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基金管理业务应当设立专门的基金业务部门,不管是改造信息系统还是招揽人才等都需要再投入成本。对于一些实力不强的中小券商来说,这笔费用不算低,相比投入,转为公募之后是否就一定能获得大发展还是未知数。毕竟中小券商的自我销售渠道也不那么强,如果未来还要依托于银行,则很难说转公募一定就比专注做小集合、定向资管等业务要好。此外,一些大股东或自己本身参股了基金公司的证券公司,对于是否转公募也还存在观望,还在考虑如何处理内部的竞争关系。

鼓励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

“我们未来要发一些有特色的产品,和基金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某证券公司资管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他们正在深入研究,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未来的公募产品方向。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与公募基金竞争的过程中,券商资管的业务特色在于拥有投资银行、固定收益等多块业务,并且拥有自己的渠道和客户,如果能充分整合内部资源,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综合化的资产管理服务。未来,不同券商凭借各自的优势在资产管理领域将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有的擅长权益类投资,有的则可能更擅长固定收益类投资。有的券商在量化投资方面已经颇有心得,有的则在产品创新方面配置了更强劲的力量。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券商自身的平台优势,寻求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在“大资管”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

“希望监管部门能给予更多创新空间。”有券商负责人表示,要形成差异化竞争必须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有风险。在激烈的“转公募”竞争中要胜出,不仅要求证券公司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也要求有与创新相匹配的风险控制能力,还需要监管部门能提高对创新业务的容忍度,多方合力才能进一步推动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

[责任编辑:山晓倩]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