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停牌时点前置为防内幕交易 方案操作受阻导致重组频废

停牌时点前置为防内幕交易 方案操作受阻导致重组频废

评论
分享到
上海证券报2013年05月15日04:11分类:新华社报刊

5月以来,已有6家上市公司宣布终止重组,占今年此类案例的近半数。对“重组终止”出现频率的大幅提高,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监管层“每一桩重组都会核查内幕交易”的严令下,上市公司为了在重组中预防内幕交易,均会在产生初步重组意向、消息尚未扩散时选择停牌。而停牌时点前置的结果便是,一些重组可能因方案不成熟,或双方在进一步谈判中存在分歧而终止。然而,其中的积极意义是,只要停牌前股价无明显异动,公司重组虽无果而终,其复牌后股价却也波澜不惊,中小投资者虽“后知后觉”,亦不会蒙受损失;反之,一些股价提前异动的公司,其重组失败复牌后股价往往重挫,令“先知先觉”者反蚀一把米。

终止重组出现频率大升

据记者粗略统计,5月份才过一半,就有六家公司宣布终止重组。而今年以来,此类公司才有14家

昨日,赞宇科技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公告显示,停牌期间,该公司曾与交易方就重组事宜进行磋商和沟通论证,但由于此次重组“涉及资产范围较广,经双方深入探讨谈判,未能在重要事项上达成一致。”经与相关各方协调及审慎研究,公司决定终止此次重组。回查公告,该公司于5月8日才首次发布谋划重组公告并停牌,仅用了4个交易日就宣告终止。

无独有偶,5月13日,广弘控股和北京君正也发布公告终止重组。

其中,广弘控股4月24日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拟筹划定向增发,购买洛阳伊众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股权。停牌期间,公司派出了审计、评估、法律、券商等中介机构对此次重组涉及的相关方开展了尽职调查,组织相关方面对重组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审慎论证,并与被收购方就收购事宜进行了谈判。但终因“未能就交易涉及事项达成一致”,决定终止此次重组。

而北京君正1个多月前停牌称,拟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尽管公司和中介机构与被重组方经多次协商,但双方仍在资产估值问题上存在分歧,核心交易条款难达成一致,最终重组告吹。

数天内三家公司发布终止重组公告,是最近终止重组频频出现的一个缩影。据记者粗略统计,5月份才过一半,包括上述三家公司,已有六家公司宣布终止重组,而今年以来,此类公司才有14家。

及早停牌防止股价异动

此前,公司一般在对并购对象有了大概了解,才会停牌。而目前在监管层严打内幕交易的背景下,一旦公司与被重组对象有初步意向,就会选择立刻停牌

短时间内多家公司宣告重组失败,且多数公司从停牌到复牌,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如此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

多位投行人士表示,这与监管层严打内幕交易有很大关系。此前,重组一直是A股内幕交易的重灾区。而去年以来,监管层“零容忍”加大了打击内幕交易的力度。

“只要重组之前,股价出现异动,证监会立马就会派人核查,一旦查实,绝不姑息。”上海某投行人士表示。广州某资深并购人士更是表示,“业内有种说法,证监会对每一单重组都会核查内幕交易。”

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均对重组消息的外泄高度警惕,因此当下公司在重组时,均会选择及早停牌,以防股价异动。

据记者了解,重组的一贯流程,一般公司有并购某一资产的意向时,先是董事会或管理层几个关键人物知晓相关事项,随后就会有更多人员知晓并购消息,接下来要聘请审计、评估、法律、券商等各路中介机构,经过各方充分商谈和协商后,才会达成意向。期间,公司的停牌时间多由自主选择。此前,公司一般在对并购对象有了大概了解,甚至部分已请中介进场尽职调查后,才会停牌;而目前在监管层严打内幕交易的背景下,一旦公司与被重组对象有初步意向,就会选择立刻停牌。

“如果重组仅有公司的极个别高层知晓,很容易防范内幕交易,但是重组的事情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搞定的,需要公司其他人员和各路中介机构的协助,可一旦消息传开,便难防范。”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因此,在选择将停牌时间前置的情况下,公司对被并购对象往往缺乏很详细的了解,重组不成功的概率也自然会提高。“好多上市公司看好的项目,我们中介进场一看,就发现许多问题,重组自然难以成行。”一投行人士表示。

重组失败多因

估值和交易方式

一是重组资产的估值问题,公司通常希望价格低一点,而被收购方往往希望更高的估值;二是重组双方交易方式问题,有些被收购方希望现金交易,有些被收购方则希望股权支付,若双方难一致,则重组便会告吹

对上述重组失败,仔细梳理其公告,时常出现以下语句,如“未能在重要事项上达成一致意见”、“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涉及资产范围广,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等。“其核心问题就两个,一是重组资产的估值问题,公司通常希望价格低一点,而被收购方往往希望更高的估值;二是重组双方交易方式问题,有些被收购方希望现金交易,有些被收购方则希望股权支付,若双方难一致,则重组便会告吹。”某资深投行人士表示。

大多数公司在公告中通常语言隐晦,而部分公司则直接点明原因。如北京君正就在公告中直接阐述,重组双方在估值问题上产生较大分歧,未能就核心条款达成一致;今年1月宣告终止重组的东软载波则在公告中直接表示,被重组方的期望值偏高,双方未能在交易条款上达成一致。

除上述两个核心问题,也存在其他一些影响重组的政策性问题。如中关村则把终止的原因归结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敲定方案”。

有效提升

市场“公平性”

以中关村为例,该公司于4月14日停牌,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4月12日,上证指数收报于2206点,该公司股价收报于5.31元;而在公司宣布终止重组的5月9日,其股价完全未受该消息的负面影响,与大盘走势高度一致。当日,大盘微涨,并且以2246点开盘,公司股价也出现上涨,收盘于5.33元,当日最高涨幅近4个点。

再以北京君正为例,该公司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4月3日,大盘下跌,当日该股以跌幅近3个点收盘;而该公司于本周一复盘时,大盘点位与4月3日相差无几,尽管重组无果,股价却丝毫未受利空消息影响,反而全天无量涨停。仔细分析其原因,应是停牌期间,该公司所属的创业板指数和行业板块大涨,因此存在补涨需求而已。

而另一方面,停牌前异动或市场早有预期要重组的公司,却会走出与大市相反的走势,令不少寄希望于搏重组的资金,以及“先知先觉”者反蚀一把米。

如*ST中基,该公司于去年11月19日停牌,停牌前一日股价涨停;而在宣布终止重组并复牌的5月8日,上涨指数期间涨幅可观,而*ST中基却以跌停收盘。公司公告将终止重组的原因归结为所要购买资产“华电新疆”的股东华电集团前期曾作出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从而对重组构成了实质性障碍。但若细究,这一“原因”早在双方出现重组意向前便已存在,其背后是否另有隐情,颇值得玩味。

此外,近期也有上市公司因停牌前股价异动,而特意向投资者提醒,谨防因此造成重组“被否”的风险。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