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重庆城市资本成新农村建设“加速器”

重庆城市资本成新农村建设“加速器”

经济参考报2012年11月07日04:21分类:新华社报刊

助力城乡统筹 有效对接“三农”

重庆城市资本成新农村建设“加速器”

新华08网北京11月7日电(经济参考报记者 傅夏莉 陶冶 徐旭忠 重庆报道)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导致了我国农村发展处于“贫血”状态。《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在全国首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的部分区县调查采访发现,随着统筹城乡战略的实施,工商资本等城市资源开始逐渐向农村聚集,成为提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难题。

资本“下乡潮”助力城乡统筹

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表示,重庆市于200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引导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一直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重要一环。在2008年时,重庆市发改委确定了10个城市资源下乡示范项目,目的在于引导城市资本进入农村,重点发展农村现代产业、建立农工商基地,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

位于九龙坡区西彭镇的千秋村生态农业项目是10个城市资源下乡示范项目之一,项目的投资方是重庆庆业爱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农公司”)。据爱农公司负责人赵宜盛介绍,2009年,爱农公司联合千秋村和马安村共100多户村民,共同发起成立了千玉马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该合作社,100多个农户持股比例合计达70%,而葡萄观光园的建设运营资金,主要由企业投入。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专业合作社法和公司法运作,由爱农公司负责投资、规划、技术服务、品牌建设以及市场资源的引进,专业合作社负责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农民股东组成的各作业组负责基本生产单元的农业生产作业,各方分工合理。

千秋村原本只是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一个普通村庄,无特色、无资源,以传统农业为主,基本不被外界所知晓。但2008年,当爱农公司来到这里,命运终于被改变了。

赵宜盛说,一直以来,只有城镇才有规划,但要真正把村庄搞好,也必须有规划才行。《经济参考报》记者第一次来到千秋村时,就被这里整齐的村容村貌所震撼。和普通农村的杂乱无章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比如,和普通农村的田地东一块西一块不同,在千秋村平整的水泥村级公路两旁,是一块又一块9米宽的标准化田地,排水灌溉设施一应俱全,一派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景象。

而正在建设的千秋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则更是让记者为之赞叹不已。8幢6层高的巴渝民居风格居民楼拔地而起,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小区道路和休闲广场比城市商品房丝毫不差。

赵宜盛告诉记者,千秋村是重庆市第一个有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的村庄。有了这些规划后,全村的土地得到了高效利用,居民居住条件得以大大改善,产业发展也能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对此,65岁的千秋村原3社社长李运文感触颇深。李运文说,以前千秋村家家户户都是各自分散的状态,自己和家人一年到头忙着干农活,到年底也赚不了多少钱。而现在,村里和爱农公司一起搞了葡萄专业合作社,将土地入股,再加上到葡萄园打工,一年下来一户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而对于新的集中居住小区,村民们更是期待不已。

除了千秋村生态农业园项目外,涪陵蔺市镇美心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项目、涪陵金科现代农业生态园、农垦集团生猪产业化项目、渝北隆生循环农业项目等其他十大城市资源下乡示范项目目前发展态势也基本良好。重庆市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十大示范项目完成投资29亿余元,流转土地26483亩,吸纳农村劳动力9816人。

多种模式与“三农”有效对接

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重庆目前正处于发展的“以城带乡”阶段,城市资本有着强烈的参与“三农”建设发展的愿望。但城市资本下乡后,土地如何用?农民如何去?农村产权如何明确和流动等是城市资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城市资本逐渐形成了4种主要方式实现与“三农”的有效对接。

一是在城镇郊区探索的新型社区模式。采取这种方式的城市资本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通过发展工业和郊区旅游业,使农村土地得到征收并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让农民就变成城市居民,成为产业工人或农业工人。目前,在涪陵区蔺市镇进行试点的美心集团就是这种模式。

二是在农村地区的户企合作制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企业以技术厂房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制,最典型的就是涪陵区桂楼生态农业项目。据该项目东江片区最近一次分红情况数据来看,入股农民土地保底租金收入和红利收入两部分相加,每亩年收益平均达到了2746元,比当地当年的土地租赁价高出3.58倍,在公司务工的农民平均年务工收入达9600元。

三是建立产业园区的模式。城市资本下乡的业主单位通过流转农户土地,支付给农户一定数额的土地流转费,并让农民在园区打工。这种模式和上一种的区别在于,农户没有以土地入股进行土地的资本化,只从公司那里获得土地租金和劳务性收入,而没有分红。 

四是社企结合的模式,即农户先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再以合作社的名义与企业建立合作的机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往往在市场、技术服务、物流运输等方面能力较弱,风险很大,和企业进行有效结合,能更好解决生产环节的技术问题、产品销售问题和物流等问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徐强说,通过以上几种主要的合作模式,城市资本在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找到了与“三农”对接的有效渠道,对城市资本下乡的形式多样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规模经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区县发改、农业等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一些农业专家认为,城市资本下乡,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为基础,以乡镇为重点,推动市场机制和市场要素向农村延伸。在他们看来,下乡的城市资本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推进了土地的规划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极大提高了农村土地的产出效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的大量耕地处于撂荒状态。九龙坡区千秋村村长杨述友告诉记者,2007年以前,千秋村撂荒耕地近1000亩,撂荒率高达40%,爱农公司投资千秋村后,将部分撂荒耕地集中了起来,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理念,实施标准化的果蔬种植经营,在促进农业科技化的同时更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

永川区发改委统筹办的李章云认为,资本下乡发展的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较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城市资源下乡项目通过土地租赁等形式推动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民既能得到土地的收益,还可以返聘到企业务工,同时得到土地收入和务工收入,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李章云说。

在位于渝西地区永川的黄瓜山,一直以来都以种植梨而远近闻名,但真正撬动黄瓜山片区大发展的杠杆,还是城市资本将传统农业和旅游观光业进行有机结合而产生的。记者在黄瓜山统筹城乡示范区内看到,以往的一个接一个的小梨园,已被包括梨、枇杷、蓝莓等总面积达15000亩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所取代。目前,黄瓜山已规划好了19个观光农业项目,一个“月月见花开,四季瓜果香”的乡村旅游精品正在形成。

据黄瓜山乡村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傅永红介绍,黄瓜山通过打造乡村旅游,集农事体验与乡村旅游、餐饮和服务于一体,把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潜在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娱乐等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带动一大批农民就业。

杨兰是黄瓜山吉安镇尖山村鸡公嘴村民小组村民。2009年,她将自家土地流转给重庆蓝越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蓝莓园种植蓝莓,并受聘该公司工作。她给记者算了笔账:“我们一家4人,每人每年土地流转金1500元。在蓝莓园里面打工每人每年能挣四五千,一年下来能挣2万余元。”据杨兰说,以前她家3亩地种的都是梨树,每年除去农药、化肥等成本,收益只有1万元左右。

乡村旅游还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傅永红介绍,目前,黄瓜山景区开办了50多家“农家乐”,大部分都是本地村民开办的,营业额粗略估计在2000万元以上。黄瓜山村村民王云2003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带着打工的一点积蓄,在自家院子开了一家“农家乐”。让他没想到的是,生意十分火爆,年收入起码在10万元以上。村民廖国强也是乡村旅游的受益者,他1999年办了一家“好客山庄”,还有10多间客房,可吃住。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在每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据统计,2011年,重庆市十大城市资本下乡项目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较项目区外高出近1000元,近三年项目区农民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

涪陵区发改委主任蒋兆华表示,城市资本下乡实施的项目,在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本身的同时,还带动了工业、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联动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刘俊也表示,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带去的不仅仅是雄厚的资金,还有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生产经营理念,使传统的农业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农民的思想观念势必会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和熏陶,将来即使资本退出农村,其生产经营模式仍然还留在这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