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观察市场倒逼投行调结构提速

■记者观察市场倒逼投行调结构提速

中国证券报2012年10月31日04:4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钱杰  

在席卷了券商的经纪、自营和资管业务之后,凛冽的寒风也刮到投行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券商IPO承销和保荐收入同比下降一半,不少仅靠IPO收入的券商投行部门今年可能面临亏损。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如同经济一样,粗放经营多年的券商投行业务早已到了调结构的时候了,市场的寒冬将倒逼券商投行改善业务结构和进行业务创新。

长期以来,A股一级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券商只要能找到上市资源,不愁卖不出去。丰厚的IPO发行收入吸引众多券商投行将目光完全投向IPO业务,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少投行选择了“挖保代+小作坊式”的“短平快”发展捷径,多数保代为上市公司提供的也只是上市融资的一次性服务,很少真正从公司的长远发展考虑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在连续两年熊市之后,热火朝天的IPO市场进入冰点。这不但迫使投行部门裁员降薪,更迫使他们真正开始转型和创新。正如一位券商老总所言,行业的拐点真的来了,并且这一拐点不是周期性的,而是长期的结构性拐点,“猫冬”已不可能,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战略调整。

从美国投行业发展来看,承销业务是投行业发展起步的基石。上世纪80年代以前,经纪和承销业务是美国主流投行或经纪商的主要业务和利润源,也是投行的本源性业务,此后,企业并购开始成为主流投行的重要业务和利润源。到上世纪90年代,风险投资业务、私募股权投资等业务开始崛起,各大投行纷纷开始以客户为中心量身订做一揽子最佳的融资、并购重组、理财方案。这一历史轨迹对于中国投行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随着A股发行体制改革深入和大型IPO盛宴的结束,IPO承销收入已经很难保持前几年的高速成长,只会用IPO“单腿行走”的投行注定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换言之,在日益激烈的投行竞技中,只有精通IPO、再融资、债券、新三板、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十八般武艺”才能笑傲江湖。

可喜的是,债券市场的大扩容、资管产品的松绑和发行体制的市场化等一系列创新改革政策为券商投行提供了调结构的良机。随着IPO市盈率的理性回归,企业并购重组的机会将逐步提升,通过债券、再融资和结构化产品等多种融资方式,投行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服务。而通过与经纪、资管等业务部门的合作,投行可以精耕细作,在资产证券化的舞台上长袖善舞。

毫无疑问,在未来的竞争中,券商必须跳出传统投行每单业务互相独立的惯性思维,学会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行的中介桥梁作用。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至关重要。

不过,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发现,许多券商已经习惯了单兵作战的运营模式,受限于过时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相当低。对于投行的调结构和创新而言,组织结构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再造或许比产品的创新要重要得多。

【责任编辑:周发】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