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股 > 发审委,您真该走了

发审委,您真该走了

http://stock.xinhua08.com/来源:经济参考报2012年02月29日06:56

“IPO不审行不行?”,自从证监会主席提出这个问题后,新股发行改革又一次进入众人视线,发审委也由此成为尴尬的焦点。

新股发行的审核程序一直为市场所诟病,在2009年开始启动的新股发行改革中,审核程序并未有根本性改变,投入的监管资源甚至还在持续增加。据统计,2011年A股市场共发行新股270余只,平均每位主板市场发审委委员经手的IPO公司达42家,如果算上未通过审核的拟上市公司,这个数字会更多。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加上并不能对事后变脸的业绩报表负责,发审委肩负着“官办”的角色,却只能负责技术层面的审核,也逐渐失去了其作为市场监管方的监管作用。

必须承认,在市场并不成熟的时候,发审委确实承担起了挑选优质企业上市的功能,成为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为新股发行审核程序的一个组成,发审委的存在在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后期惩处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也发挥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但随着市场的议价功能逐步完善,监管力度逐渐加强,发审委就必然面临着完成历史任务后退出舞台的命运,不是此刻,就是将来。

有不少人担心发审委直接采用新股发行“注册制”会扰乱市场。细究起来,真正担心的还是监管力度和后期惩罚机制跟不上。记忆犹新的是绿大地造假上市,竟然只罚款400万元,为上市募资款的1%,当事人也只被处以缓刑。这种惩罚力度下,很容易让人产生发审委还是留一留的想法。

但监管不够或者惩罚力度不够不是发审委必须存在的理由。运用市场天然具有的做空机制,提高虚假信息、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犯罪成本,比让发审委“看门”都要有力得多。这一点在中国概念股遭遇美国市场集体做空中就能对比显现,市场就是天然的警察,只要法律法规到位,监管及时,想要浑水摸鱼的上市企业的日子不会好过。

因为发审委的存在,已经出现的各种市场畸形行为更需所有人注意。广为业内诟病的各种借壳上市事件,就是因为上市资源稀缺带来的扭曲形态。如果没有发审委硬性的利润或者行业的要求,很多中国的优秀互联网企业不必远赴纳斯达克上市,很多已经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也不会成为炒作重组题材的重点。市场会在合理的秩序下完成其资源配置的功能。

若发审委现在就退出,对发审委而言可能太早,对中国的A股市场而言却永远不算早。A股发展到现在,政府为了保护市场而发出的指令、负责的部门,往往“好心办坏事”,阻碍着正常的市场发育过程。

长远的角度看,不仅仅是发审委,许多其他监管部门都面临着在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后,或转变职能或退出舞台的未来。这也是新股发行改革带来的信号,无论如何,市场化的改革进程都是在不断向前的。(赵晶)

【责任编辑:李澎】

微博秀

一键关注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