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收益回落下资金纷纷“搬家” 加杠杆、拉久期、降费率——货基上演“主动出击”

新华财经北京8月13日电(翟卓)权益行情壮阔,货基遇冷回落。近来,货币市场基金净值结束了自去年10月以来的持续涨势,于6月份环比回落3.43%至9.27万亿元。而就在此前一个月,其规模曾一度升至9.59万亿元,为有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距十万亿大关“只差临门一脚”。

而与之相对的,是非货基规模的节节走高。据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6月公募基金规模合计为23.03万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净值环比增长1.44%,混合基金环比增长4.13%,债券基金环比增长3.25%。同时,二季度易方达非货币基金月均规模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0002亿元,公募行业首家非货币规模过万亿元的基金公司也由此诞生。

分析认为,当前权益产品赚钱效应明显,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资金纷纷“搬家”至偏股型产品或是导致货基规模回落的主要原因。短期内货基规模或继续小幅走低,收益率难有较大起伏。但长期看,货基规模收缩空间有限,收益率下行压力仍存。

收益回落致使资金纷纷“搬家” 货基“加杠杆、拉久期、降费率”

探究货基回落的背后原因,业内人士表示,影响货币基金规模的主要因素是投资者风险偏好、产品投资便利程度以及替代品竞争。当前权益产品赚钱效应明显,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资金纷纷从货币基金“搬家”至偏股型产品。

具体来看,在收益率方面,据光大证券张旭统计,以存续货币型基金为样本分析,二季度货基7日年化收益率中位数为2.15%,相比一季度下滑0.20个百分点。而据Choice数据可知,截至8月1日,无货币基金平均7日折算年收益率超过3%,其中长城收益宝货币B收益率最高,为2.9572%。

而非货基方面,以主动权益基金为例,据媒体统计,今年前7个月,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7.6%。截至7月末,41只主动权益基金(份额合并统计)年内收益率超过50%。货基与非货基收益相差悬殊。

在另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替代品方面,对于监管套利的打击则给货币基金带来一丝暖意。作为与货基最为相似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受6月11日银保监会发布的 《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新规)影响,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相较于货基的优势将明显收窄,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基金构成利好。

不过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也提醒道,由于货基收益率难以高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银行具有渠道等优势,新规可能并不会使得个人资金向货币基金明显迁移。相较之下,依靠税收优惠,货币基金对机构投资者吸引力较大。

截至目前,《通知》出台已整两月,总体而言,银行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的存续数量变化并不明显。普益标准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存续数量来看,7月现金管理型产品存续数量为496款,而5月、6月的存续数量则分别为489款、493款。

此外,与货基增速放缓相伴的还有集中度的下降。据张旭统计,截至二季度末,规模前五的货基规模占总规模的比重为16.49%,为连续第三个季度环比下滑。

以稳坐规模第一“宝座”的天弘余额宝为例,截至二季度末,其基金资产净值为7808.09亿元,环比下降19.7%,创下近五年来新低。而与2018年高峰时期相比,更是已经腰斩。

针对规模不断下滑的原因,天弘基金表示,二季度,天弘基金主动与平台一起采取分流等方式降低了天弘余额宝规模。本季度天弘余额宝运作平稳,主动降低余额宝规模与基金运作风险无关。今年4月,央行也发布文件,要求相关平台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

与此同时,目前规模排名第二的易方达易理财A规模也有所下滑,其截至二季度末的规模为2326.5亿元,环比减少近17亿元。

收益率与规模“双降”的大背景下,为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以应对竞争,货币基金的“降费潮”悄然来临。日前多家基金公司陆续下调了旗下货币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不到三成货币基金管理费率超过0.3%。

此外,加杠杆、加久期或也成为货币基金通过主动调整资产配置来增厚回报的一种手段。据天风证券孙彬彬统计,第二季度,货币基金杠杆率有所回升,已由一季度的106%升至107%;同时其加权平均期限也由一季度的66天小幅上行至71天,中位数则由67天上行至75天。“至于货基如此操作的原因,应该是在资金面平稳偏松的背景下选择主动加久期、加杠杆来增厚回报。”孙彬彬说。

短期内货基量价走势整体趋稳 股市震荡或让后续格局再生变

当权益市场行情持续火热,货币基金又将去往何方?

具体来看,针对“量”的层面,业内人士表示,受货基与偏权益类基金的“跷跷板效应”影响,短期内货基规模或继续小幅回落,但在流动性充裕+融资需求转弱并存的局面下,长期看货基规模下行空间有限。

兴业证券分析师郭于玮指出,在货币政策总体稳健、货基监管政策没有明显变化的背景下,未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能否回升、什么时候可能出现回升,将直接影响货基规模的走向。

而其背后的逻辑则可追溯到自去年初以来,货基规模与同业存单利率呈现出的明显反向关联,即货币基金已成为吸纳银行间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具体来看,当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对较弱时,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减少,部分基金可能流向货基。而当实体融资需求重新回升,商业银行需要更多资金来投放贷款时,这部分资金可能重新从货基流出。

郭于玮表示,总体来看,下半年融资需求的表现可能依然较为疲弱。虽然贷款对实体经济的逆周期支持力度在加大,且基建投资可能在下半年有所回升,但其向实体经济的传导需要一定时间。贷款需求指数同比的底部可能到2022年上半年才会出现。在此之前,货基或需要继续扮演吸纳金融体系流动性的角色。

而针对“价”的层面,短期内货基收益率或不会有太大起伏,但长期看仍有较大下行压力。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流动性相对宽松,在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全球抗疫的大背景下,流动性仍会持续宽松,因此货基收益率高不起来,或更趋于在央行利率走廊的区间内波动。

更长远来说,由于市场需求端的放量而引起可投资产收益率向下,加之债券基金及股债混合基金的吸引力更大一些,货基收益率整体存在下行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资本市场出现较大回撤,从7月23日到7月28日短短4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最高3571.85点下挫到最低的3312.72点,跌幅超过7个百分点,不少基金遭遇大幅回撤。而在随后的11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稳步回升,截至8月12日收盘,上证指数收于3524.74点。权益市场的大幅波动也为货币基金后续走势再添不确定性。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润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