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调查】岳阳林纸5000万吨碳汇收益引发质疑 碳市场运作机制尚待完善

新华财经北京7月15日(记者闫鹏)虽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未开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仍未恢复备案申请,但并不妨碍相关上市公司成资金追逐热点,岳阳林纸和包钢股份签署的5000万吨碳汇合作协议,更是将市场情绪推向高潮,不过各种质疑也随之而来:岳阳林纸出让林业碳汇是否合理?上市公司该如何进行碳资产管理?碳市场如何更好发挥定价机制?新华财经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岳阳林纸“卖碳经”引起质疑

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程逐步推进,除了碳配额外,CCER也成为碳交易板块热点之一。日前,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与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总量不少于5000万吨碳汇合作协议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XxjccbC007003_20210715_CBMSN0A001.png

根据相关公告说明,岳阳林纸将向包钢股份提供不少于200万吨/年的CCER的自愿减排指标,排放周期不少于25年,总量不少于5000万吨。若按CCER市场价格为30元/吨-40元/吨测算,平均每年对岳阳业绩贡献约0.6亿元-0.8亿元,占其2020年度经审计净利润比例约为14.5%-19%。

作为本次碳汇排放权交易受益方,岳阳林纸股价从5月21日涨停后迅速拉升,截至7月14日收盘已实现翻倍。不难看出,“卖碳”收益对岳阳林纸业绩与股价的正面激励“威力”不可小觑。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CCER市场相关的基本交易规则、参与流程、交易方式等在2017年因修订已被按下暂停,而且造纸用林的汇碳能力是否如公告所说可达到1吨二氧化碳/亩有待考证。岳阳林纸此举误导投资者,存在股价“炒作”的嫌疑。

“当前碳交易管理办法明确排放企业每年配额履约中可使用不超5%的CCER来抵消,但CCER市场何时开启申请尚未明确。”绿色金融及低碳经济资深顾问徐楠表示,林业碳汇是CCER项目类型之一,涉及到具体项目的CCER属性,需考察林地的若干具体指标,不可一概而论,岳阳林纸碳汇减排量需就具体的林地依据对应的具体方法学来确认。

中碳未来(北京)气候科技有限公司石婉茗指出,林业碳汇减排量来自于树木生长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但造纸用林在成材后就会被砍伐用于造纸,砍伐部分的绝大部分碳储量在计算减排量时将被减掉。

“岳阳林纸签订25年提供5000万吨碳汇减排量的前提是200万亩造纸用林在25年间都不做任何砍伐,作为一家以造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这点基本难以实现。”石婉茗进一步说,即使不做任何砍伐,25年间平均每亩每年产生1吨减排量,对照同类已开发CCER项目来看也不专业,过于乐观。

岳阳林纸方面也提示,全国碳交易市场尚未开放,与林业碳汇相关的碳交易规则并未明确,参与门槛、参与方式以及林业碳汇产品能否持续交易存在重大不确定;与包钢股份签署的初步意向协议,为框架合作协议,其中涉及的合作金额和数量不具备强制约束力。

“岳阳林纸此前就存在信息披露不严谨,误导投资者的行为,本次不免‘故技重施’,同时包钢股份等控排企业提前锁定碳汇优先采购权为时过早。在CCER交易规则尚未明确的当下,双方签订碳汇合作协议大概率将出现违约。”上述业内人士说。

涉碳企业该如何进行碳资产管理

目前,我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只覆盖了电力行业,随后碳市场的参与行业将逐步扩大,“十四五”期间将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高能耗行业。在“30·60”目标牵引下,涉及到的企业不得不考虑自身碳中和战略。

“未来的商品市场会有一个绿色消费的倒逼机制,以及全产业链碳中和的要求,如果是‘高碳’产品,就可能会在市场中受到影响,未来大量企业可能也会考虑进入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副秘书长梅德文说。

在此背景下,处于碳交易两头的可再生能源企业、控排企业该如何实现碳中和?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表示,碳交易市场将是未来低碳或零碳经济的“无形天平”,减排是压力,低碳是动力,零碳是终极目标,但碳中和绝对不是负担、也不应是短期炒作的概念。各企业需根据自身的现状,加紧建立“碳资产管理”台账。以后市场不仅是只看资金报表,“碳报表”也会成为关键考核指标。

梅德文认为,一方面,可再生能源企业等减排企业开发自愿减排项目获取收益,要注意选择可靠、有资质的咨询方和审定核证机构,在项目开发、申报、交易等环节,注意提升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动态管理合同履行情况。

另一方面,控排企业要做好碳资产管理,应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厘清内部管理职责,重视碳数据监测与披露,加强碳交易相关培训教育,同时应熟悉碳交易市场工具、掌握碳金融相关政策,灵活运用置换、回购等碳金融工具,盘活企业碳资产,做好增值保值工作。

“鉴于目前CCER市场仍然没有恢复备案申请,若国内有减排企业想要实现碳收益,可通过参与国际性(CDM)、独立性(VCS、GS)等碳抵消机制进行碳交易。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抵消机制对于减排项目类别、适用性要求、可交易范围都有所不同。”石婉茗说。

祁海珅表示,市场参与者需要清醒地看到,森林等作为碳资产评估指标,置换的价值不能被过分高估,毕竟碳中和实现的路径不是无限制的去植树造林,而是要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低碳循环经济与工业资源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碳市场运转有赖于多元化主体

实际上,碳资产管理离不开绿色金融市场和碳交易市场。此前,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北京、天津等7个省市开展,并于2013年全部启动线上交易。在近2个履约周期,试点加权平均交易碳价在40元/吨左右,而美国碳排放的综合社会成本约50美元/吨,说明我国碳市场交易功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客观来看,碳交易试点取得了一定成绩,达到了预期目的。但试点市场分布在不同省市,缺乏严格立法、没有总量控制、配额发放过多且基本上是免费发放、系统独立、区域分割,加上缺乏碳金融产品等问题,导致交易规模小、市场流动性差、交易价格偏低、投融资功能弱,碳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都有待完善。”梅德文说。

徐楠认为,碳资产价值实现,有赖于碳市场的良好流动性。在全国性碳市场启动之前,我国呈现CCER供大于求态势;在全国碳市场机制建设的过程中,CCER市场被暂时封存……在全国范围的配额交易流通启动后,这些都要通过市场运行来逐步理顺。

“市场现在高度关注CCER资产的未来价值,但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做好控排企业的履约、高效凝练进行配额发放、适时通过配额拍卖等方式发挥政策协调的功能,稳步扩大市场容量,给碳资产价值打好基础。”徐楠说。

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在7月择机开启,碳减排将转向更强力的硬约束减排,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定价机制。

梅德文认为,未来配额分配方式将从基本上免费分配转向“免费+有偿”分配,更有效的市场定价机制,一方面取决于主体是否多元化,因为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风险偏好、预期、信息来源不同,这样才能形成公允的价格;另一方面,市场规模也要足够大,要有持续性、有序性、成熟性和稳健性。

与此同时,从市场机制角度而言,碳交易市场需要具备更多金融属性,但目前我国碳市场属于现货交易,无法满足期限转换等基本金融功能。

在梅德文看来,全国碳市场需要提供更加丰富的多层次产品,不仅包括碳排放权的现货交易,还应包括更多的衍生品交易,提供期权、掉期、远期、期货等交易类产品以及其他与金融产品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如抵质押、资产证券化、担保、再融资等融资类产品,以帮助履约企业以及投资者实现跨期贴现、套期保值、合理套利与风险管理。

 

编辑:穆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