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可怕么?可能是我们忽视了这些曾经的破发

新华财经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沈寅飞)“好公司的股票是不会破发的。”在不少投资者眼里,上市就破发的企业似乎成了某种意义上“劣等生”。

但如果看了下面这份名单,或许就会有人意识到,这其中也许存在某种类似“幸存者偏差”式的误解。

1997年5月亚马逊正式IPO,虽然上市第一天,股价从18美元涨至23.5美元,但在随后的12个交易日里,却有5天都在发行价以下。

2012年5月,Facebook上市首日股价微涨0.6%,次日却大跌11%,跌破发行价,并在上市后的250日内跌幅高达31.3%。

2012年3月,唯品会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价为6美元,较6.5美元的发行价跌7.7%,盘中最低跌至5.42美元,收盘价为5.50美元,较发行价跌15.38%。

2018年7月,小米集团上市首日,股价开盘即遭遇破发,开盘价为16.6港元,随后更是一度下跌5.67%,截至收盘时的16.8港元,股价仍未突破发行价。

甚至更有趣的是,在这份名单上还有两次上市,两次遭遇破发的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2018年5月登陆纳斯达克的B站,当天开盘价报9.8美元,较发行价11.50美元跌约14.8%,而在随后的三年里其股价涨了近10倍。可尽管有着如此表现,当今年B站在香港二次上市时,却出人意料的又在首日破发了。

以至于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都略有自嘲的坦言,公司顺利上市就是成功,回想三年前我们第一天也是破发,有点‘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的感觉。但我当时也说过,十年之后没有人会关注B站的股票在第一天是涨还是跌,但是大家会记住B站是一家发展前景很好的公司。

并不少见的“破发”

其实,新股破发在美国、香港市场并非罕见现象,其原因多种多样,既受到整体宏观形势的影响,又与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投资者情绪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2010-2018年,纽交所IPO企业上市首日的平均破发率达到32%,纳斯达克的平均破发率为25%。而在香港市场,2020年港股共有144只新股融资上市,在这144只新股中,68只新股录得正增长,74只新股破发,破发率为51.39%。

对此,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曾说过,不少投资者常有一种误解,认为破发的都是坏公司,好公司股票是不会破发的。其实,新股是否破发与上市公司的质地优劣并无必然关系,破发的参照系只是IPO时的发行价,只是投资者不断根据市场冷暖、估值高低调整预期的一种自然反应。

更通俗的来说,就是新股的发行价和交易价格是由买卖博弈产生的。如果一只新股发行时市场对它的预期普遍比较乐观,那么新股定价自然会比较高。而上市后一旦出现大盘下跌,或者市场预期变得悲观,价格就会下降,就会出现破发。

所以,许多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虽然会遭遇破发,甚至上市后一两年内都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但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影响并不会有外界想象中的那么大。

比如在在科技界如图腾一般存在的苹果公司,其上市首日收盘价0.51美元。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股价不断下行。最低一度到达了0.20美元的低位,跌幅超过60%。随后,也经历了一年之间上涨460%、半年左右又跌去70%的大起大落。

可以想象,这样一家公司在当时那个时点上,几乎很难被认定为优质的投资标的,并让投资者对其未来的高光时刻产生一致性的预期。

但在经过时间这把标尺的考验后,总会有一些虽无“首日暴涨”好运的企业,却在长期发展中表现出了“逆天改命”的实力。例如,前文提到的小米,曾因破发被诟病,甚至雷军自己都曾表示,“小米股价长达两年时间低于发行价,说实话比较丢人,我也超级郁闷。”

而如今小米的股价早已经回到了发行价上方,可一些开盘大涨的股票,却没能迎来美好的未来。今天,谁又还能记得曾经创下37个涨停板的暴风呢?

破发或许是因为“虚胖”?

事实上,有关破发的话题之所以会在当下这个时点如此引人关注,一大因素在于今年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又一轮IPO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的半年里,超过数十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美股或港股实现了上市或者二次上市,包括了快手、B站,水滴、百度、百融云、携程、Boss直聘、每日优鲜、叮咚买菜……。此外,还有滴滴、火花思维等一众公司已经递交了招股书。

可令人尴尬的是,今年这波浪潮里的互联网公司出乎意料的大都陷入了破发的烦恼。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止6月24日,在今年赴美上市的31家中国公司中,有20家股价破发,破发比例高达59%。如果时间线再放宽,自2020年至今,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有44%的比例跌破发行价。

那么较上一轮高峰期,为何今年如此不同呢?在部分人看来,一级市场过高的估值,或许是二级市场过分谨慎的导火索。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在过去的10年、20年里,现在的很多顶级公司当时都是半价融资,2008年的京东甚至都找不到愿意出钱的投资人。

可在过去几年,大量的资金涌入一级市场,不断助推着互联网公司的市值高速增长,也就使得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动不动就能在C轮后拥有十亿美元甚至百亿美元的估值。

而这些估值,其实最后都是希望通过IPO来变现。但当这些被摆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面前时,眼下这批上市企业又似乎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来获得二级市场投资者对其估值的认可。

再加上,考虑到目前资本市场虽然看起来热情高涨,美股和港股的大盘指数正在创下新高,但对中国互联网公司却并不友好的外部环境。

种种因素下,上市破发潮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

射丢“点球”并不怕

破发,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可能就像在足球赛场上射丢点球一样确实令人懊恼,甚至会引来诸多非议,但一个球的得失并不可怕,长期表现不佳,没有成长空间,才是真正的灾难。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唯品会,上市时的破发且连续走低的股价,一度被调侃为“流血上市”。但随着盈利财报的发布和业绩的不断增长,连续上涨的股价又成了人们眼中的“妖股”。

可见,短期的股价下挫并不意味着股价长期低迷,也不是衡量一个公司成功与否的标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破发”现象对于有进取心的公司来说更像是一种淬火锤炼。

因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往往是通过破坏性创新来实现的,这就导致大多数投资者对此缺乏理解和判断依据,对公司的真正价值看不真切。只有经过长期市场的大浪淘沙和优胜劣汰,公司价值才会逐步显现,市场才能真正筛选培育出伟大的企业。

毕竟,从好的一方面看,这些实现了IPO的公司,在公开市场上拿到了资金,就有了能够更进一步发展的动能。比如,每日优鲜虽然破发,但它抢先一步比叮咚买菜拿到了更多的资金。数据显示,每日优鲜通过IPO募资规模约为3亿美元,而排在它身后IPO的叮咚买菜不得不调低了预期,计划只融资不到1亿美元。

或许就像足球场上的那句俗语,专业球员也好,业余爱好者也罢,谁敢保证自己的足球生涯里不会错失点球呢?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和应对方式,才真正决定了你是谁?


编辑:丁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