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媒体告别会的十大看点

新华财经香港12月14日电(记者 李滨彬)香港交易所欢送集团行政总裁传媒交流会14日在线上举行,有百余家中外媒体参加。李小加这位港交所历史上传奇的行政总裁将于2020年12月31日退任港交所行政总裁职务。李小加在当日的网上交流会上回答了记者关注的各个问题。李小加把金融比喻成水,把自己比喻成水利工程师,表示自己看好香港和香港金融市场的明天,仍然会留在香港,今后的工作也不会离开中环。

微信图片_20201214195158.png

李小加线上媒体告别会

李小加自2010年1月16日起担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此后港交所推出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这些联系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2018年港交所推出20多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提升了新经济公司的占比和港股的活力。在其出任集团行政总裁期间,港交所由地区交易所成功转型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基础设施集团之一。

看点一遗憾

“不能和大家直接见面聊天很遗憾,不得以要以线上的方式和大家告别,希望疫情过去之后和大家能有见面的机会,非常珍惜和各位媒体朋友的友谊,希望友谊会持续下去。”李小加和各位线上媒体记者做了开场白,他表示,目前遗憾的是不能和各位媒体记者当面告别,也没有机会在港交所惯例的12月圣诞晚会上和每位港交所同事一一告别了。

李小加介绍,每年12月港交所的圣诞晚会都有五六百位同事参加,本来计划和每位同事握手照相,因为疫情,现在没机会,以后也不会有机会了,以后即使被邀请回港交所,也是客人的身份,不能喧宾夺主了。

李小加回顾,在港交所的11年,风风雨雨经历很多事情和困难,今天港交所也有很大收获,计划走之前能和每位港交所同事都聊两句,看来这个理想实现不了了。

港交所员工对李小加表达了由衷感谢,感谢他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船长带领港交所这艘大船过去11年能够乘风破浪,屡创佳绩。

李小加说,港交所这艘船太好太大,本来就会往前走,为港交所的成绩感到由衷高兴和自豪。

看点二港交所改革心得

李小加说,很难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描述自己的心情,自己在港交所大部分想做的事做成了,大部分心想事成,非常高兴,也很感恩。

李小加认为,香港市场的改革和内地不同,必须要有不同的思路。内地很多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高屋建瓴;而香港和国际市场是自下而上慢慢发展起来的,香港的改革必须要有不同的思路,既不能像内地市场自上而下从计划做起,另一方面本身又有市场的力量,两方面都要考虑。香港市场是自下而上慢慢演变形成的,不能随便做出选择,需要自下而上改革的心态和战略思维,还需要自下而上去实施。

看点三:过去11年最大的挑战

李小加坦言,过去11年挑战很多,最难忘的挑战是阿里巴巴当年不选择香港而远走他乡去美国上市。

李小加说,在2013年9月写“梦”(《投资者保障杂谈》)日志期间,那个时候很难,因为当时我们市场的结构不允许同股不同权。我们碰到这么大一件事,世界上最大的IPO,阿里巴巴居然要远走他乡。对我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情让我们坐下来解决。我也想说的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审慎的程序是我们最强大的优点,但某一个时候也是我们最大的制约。那时反对的人很多,我没有一个地方把这个道理说清楚。我们需要改变,但我没有办法,只能在梦里召集这个会议,希望通过“梦”这种方式聚焦大家的思维。你说要让我在梦里去想这个时候,你可想而知我当时的绝望。

微信图片_20201214195209.png

李小加在港交所参加线上媒体告别会

看点四:印象最深的时刻

在交流会上,港交所为李小加播放了一个回顾他过去11年在港交所各个时刻的短片。李小加说很多瞬间都印象深刻,但短片中印象最深的照片是港交所特制的大铜锣的照片。

小米集团成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后“同股不同权“第一股,为了迎接新上市制度,港交所特别准备了直径加长80%的“加大版铜锣”,为小米开市敲锣使用。据悉,该加大版铜锣连同框架近3米,大锣直径1.8米,重约200公斤。港交所总裁李小加介绍,一般港交所会为有第一或者标志性特点的企业准备“加大版铜锣”。

李小加表示,上市制度改革后,港交所必须把锣做大,来港交所的世界级企业会增多,当年到山西专门做锣的地方花了60万做这个大铜锣,现在看这个锣的投资回报率还是挺高的。

看点五:香港未来

李小加明确自己对香港未来从未有过怀疑,不能静止看问题,需要动态看自己。

他说,香港位置很清晰,中国和世界是两个圆,这两个圆还不能完全重合,两个市场也不能完全按照对方原则去发展,这两个大圆在融合的过程中,香港可以发挥自身“一国两制”的独特作用,也需要在融合的部分中做深,提高韧性和竞争力。

他认为未来十年,美国和中国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大影响,是否能更好发挥两个国家的正向作用取决于两个国家的政府、人民和各界能否把握未来十年。香港这样的城市和市场,是两极中不可缺的纽带,不存在说有一方不需要你了,未来香港只会更光明。

他说,香港是家,自己不会离开香港,从港交所退休了也留在香港,今后想干的事情也在香港。世界上没有地方像香港这样能让自己享受到自己喜欢的一切。

他说,香港经历了2019年的“修例风波”,2020年的疫情,这两年大家日子过得不容易,全世界人民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没有哪个地方人过得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很多事情都要经历曲折,要看你有没有适应力。我们靠自己才能走出困难,换个角度有些困难变成新机会和新想法。

看点六:港交所未来展望

李小加说,港交所在“联水,换鱼,跨界和现代化”这四个层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做到了不可逆转,但目前现货联了,将来衍生品能否联?二级市场联了,一级市场能否联?债券通北向开通了,南下能否联通?

上市制度改革方面,最重要的改革已完成,最大的门槛已经去掉了,未来边界工作要做。目前港交所通过上市制度改革把市场里的“传统鱼”换成“现代鱼”,将来能不能吸引更多世界的大企业来香港,在此基础上把一级市场也联通起来,推出新股通。

对于港交所怎么解决衍生产品多但流动性低,李小加表示,港交所的传统业务是股票,但一直在探索跨界到固定收益、货币、商品、衍生品等其他标的产品,现货市场收益较高,对其他市场的培育非一日之功。香港经历98年金融危机之后,对于期货市场的投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留下了很深的集体记忆,对风险管控上也不容易放开手脚,衍生品发展相对受挑战。这些大家的认识越来越集中和趋同,在不改变风险管控的前提下,未来需要把衍生品提升到更加有竞争力的平台上。

看点七:关于个人和去向

李小加明确表示,不会离开香港,工作不离开中环,今后也经常会在交易广场。自己的人生还要接着往前走,希望继续寻梦和追梦,问“why not?”

对于大家关注的澳门证券交易所、官员等各种新职务猜想,李小加说,有些事情是不能乱想的,人生的轨迹定了就定了,眼睛不要到其他地方去看。至于自己未来具体去向,自己在港交所还有最后两周,今后答案会揭晓的。

李小加感慨,自己这代人赶上了大潮流,在大潮流中有个人的小选择,并不是自己计划了每一步。对于过去11年自己担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的表现,李小加说,机会出现,抓住了机会,只能说自己尽力了,大家还算满意,离开之前大家还是基本上给予肯定,很感恩。

他说,过去11年自己一直在追梦寻梦的状态,每天想早点去上班,周末也想到办公室工作。相信港交所未来的行政总裁也会承担新的使命,大家在边上欢呼和加油。

李小加多次表示他们这代人活得都很精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无论你个人故事再独特,都不应该忘记感恩时代让我们起飞。

自己现在天天祈祷足球场能不能打开,目前全香港足球场上还没发现一例疫情,希望香港足球场早点开放,就可以天天踢足球了。

看点八:关于提前离任

在回答新华财经记者关于为何选择2020年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份提前离任,李小加表示主要有三个理由:一是找继任者不容易,需提前告诉港交所;二是今年是港交所多年播种后丰收的时候,尽管今年环境不好,但港交所收获颇多;三是今年由于疫情很多大的事情干不了。因此,李小加认为,今年是港交所换将成本最低、时机最好的时候。

看点九:人民币国际化 不惧美国制裁

在谈到人民币国际化时,李小加对新华财经记者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一是自上而下的政策的突破,二是自下而上生活中的产品的需求。中国已经迫切意识到,人民币必须要国际化。

同时,市场要不断的把人民币的需求做起来。例如,新股通能不能把国际上的能源股拉到香港来,用人民币发新股,再通过沪深港通进入内地。

微信图片_20201214195217.png

新华财经记者线上提问李小加

他还表示,未来金融活水能否流向中小企业也是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水和金融很奇妙,要对他们有深入了解和认识。

美国政府11月禁止美国投资者投资数十家中国企业公开上市的证券和衍生品,一些美国市场指数也表示移除相关中国企业。

对此,李小加表示,对美国的制裁不在意,不觉得这些制裁可持续。金融像水一样,无孔不入,靠人为方法去堵去挡是不可能的。

“大家对制裁不要杞人忧天,制裁对整个市场、区域性市场不会有太大影响,但被制裁的个别企业需要挺过难关。”李小加说。

看点十:内地前所未有的市场改革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李小加称,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内地资本市场的建设太不容易,全世界都是自下而上慢慢形成,很难建造一个市场。而中国市场最初是在看过全世界的市场后,靠自上而下设计制造出来的。中国证监会、交易所生成的时候就是散户入场的时候,散户基础使内地市场容错率相对小,试错成本相对大,顶部设计和底层现实之间,很多政策出来容易触底。而国际和香港市场依托机构,相对有韧性、灵活度和空间。

“香港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市场,也希望从顶层开始想,从底部开始做”,李小加说。





编辑:丁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