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访谈】富驰高科于立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打造成国际化领军企业

新华财经2019年07月18日14:02分类:企业资讯

新华财经上海7月18日电(记者 王淑娟)富驰高科,如今已经是一家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明星企业,去年C轮融资获得风投1.26亿元,今年年初已经进入IPO辅导,正在积极准备上市申报阶段。据富驰高科创始人于立刚介绍,公司主要面向全球高端核心零组件市场,客户都是各行业的领军者。“我们注重研发能力,每年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重的10%,产品研发经费占费用投入的40%以上。正是这样,我们具有大批量生产经验和技术,最高峰的时候每天为某手机移动互联终端品牌生产400万件零部件。”

上海富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长三角首家从事金属粉末注射成形制品的高科技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金属粉末注射成形(简称PIM)核心技术,目前是国内最大的PIM产品专业制造商,并具备在全球化市场与国际同行同台竞技的实力。富驰的产品目前普遍应用于汽车、医疗、手机移动互联终端等国内外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在消费电子范畴占领稳定的市场份额,2018年营业收入突破5亿元,是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典型企业。

作为一家成长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富驰20年来也有过不少艰难时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小到大的企业故事中少不了“缺钱”的窘境。

经过20年的积淀和爬坡,富驰现在已经是年收入超过5亿元的“隐形冠军”企业了,贷款的可获得性更大了,融资渠道也更多元了。但于立刚坦言,富驰曾经也是小微企业,那时候200万元的启动资金耗尽,没有抵押物急缺资金,幸运的是富驰的核心高新技术前景受到上海农商银行的认可,2001年企业初创阶段就获得了当时农信社的800万贷款,而且是三年期一次还本付息,当时财政还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利息补贴,相当于是免息贷款。“信任比信心更重要”,上海农商银行“雪中送炭”的资金让富驰渡过了初创期的技术研发、验证、应用阶段。

解决了生存问题“活下来”后,2006年是富驰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时刻,砍掉了原来业务占比最大的钨钢手表表壳业务,全面进军电子产业,为手机提供精密零部件设计和制造。正是这个战略调整,让富驰高科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台阶。

2012年富驰拿下了某手机移动互联终端的零部件订单,但这对设备更新的要求很大,富驰高科又碰到了“缺资金”的老大难问题。当时只有租赁的产房,也没有高价值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押。上海农商银行了解到情况后,提出了创新的办法来化解企业资金的困难,用股权质押贷款、订单融资、信用贷款等组合方式为富驰提供了1500万元的综合贷款,这让富驰得以投入关键设备顺利完成订单。从2012年开始富驰的利润、销售额翻倍式增长,近三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8504万元、48088万元和53212万元。目前上海农商银行给予富驰高科的综合授信已突破4亿元,包括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订单融资、银行承兑汇票等。

于立刚认为,科技型民企有成长规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量产再产生效益和利润,需要很长的周期和过程,这中间,除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支持外,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也至关重要。“2012年我们接到订单时,如果没有银行的资金支持,我们就无法更新设备满足生产需要,当时银行给我们贷款,除了准确研判我们的增长前景外,敢贷、愿贷、能贷的体制机制也很重要。”

“富驰高科的市场很大一部分在国外,但技术、知识产权是我们中国自主研发,从0到1的发展用了20年,其实这也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规律,硬核技术有时候真的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来持续不断的聚焦、培育。”于立刚说,去年年底以来,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持续落地,富驰高科如今得到不少银行的青睐,贷款不再是困扰和难题。“期盼政策有可持续性,培育扶持一批具有硬核技术、可实现进口替代价值的民企。”

于立刚告诉记者,目前富驰高科在细分领域已经是国内的领军者,未来3-5年的目标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助力和推动,在自动化、信息化上对关键设备、企业管理进行升级,把富驰高科打造成世界级的行业领先者。

编辑:高二山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