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货币政策掣肘

货币政策掣肘

中国证券报2015年08月15日03:43分类:新华社报刊

□利可资产 潘玮杰

央行对汇率市场的改革措施虽然是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整体改革的重要一环,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货币政策效果正在递减,进一步使用宽松货币政策受到掣肘。

人民币相对固定的汇率,在中国与美国这世界两大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比较一致的情况下,并不会严重地影响到中国本身的政策取向。可是美国和中国开始出现不一致,特别是利率政策的取向严重背离时,中国的固定汇率机制就会产生非常大影响,资本流出的成本较低,甚至还有较大的套利空间,资本流出的方向也很难管控。更何况,在汇率市场化条件下,央行还没有资本流动的方向和数量积累任何数据,也缺少对金融机构冲击的数据积累。制定正确的政策,缺乏数据支撑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一次的中间价改革除了消除与市场汇率定价之间不一致外,也为将来央行更好地使用汇率工具,加强资本流动监控,提供了有利的测试机会。

制定货币政策取向,应该更多地以中国国内实体经济为主。要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让汇率工具成为有效定价工具,让金融机构能够抵御汇率波动的风险,增加汇率波动弹性就成为了一个切实的选择。等到美国加息尘埃落定,市场预期进一步强化,短期资本流动巨量无序,再考虑到汇率波动风险,就显得相对被动了。

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是服务实体经济,中国目前还在探索新的增长模式和发展路径,而货币政策就是要为这种探索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降低外部经济体对中国本身的影响,汇率就要发挥作用,而破除固定汇率这一掣肘,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改革提供支撑,也需要货币政策减少掣肘。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推进速度之快,超过绝大部分人预期。“先利率,后汇率;先国内,后国际”的路径选择也较为清晰。只要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一定进展,汇率定价机制的改革也会取得进展。利率改革在重建货币传导机制的同时,也对利率定价的主体———金融机构提出了新要求。以存款利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定价体系,金融机构的定价自主性已经较高,但是缺乏较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也是导致目前货币整体宽松,而实体经济难以受到惠及的原因之一。

要打破这一掣肘,就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率风险交易市场,参与者多样、定价效率高、流动性好和期限覆盖完整的市场,而不是目前监管主体不同、交易定价混乱、参与者单一和期限不完整的市场。构建这样一个有效的利率风险交易市场,才能将金融机构放在市场主体地位上,定价与风险管理并行。

要想让货币政策发挥更为主动、更为积极的作用,就要能破除目前制约货币政策的两大掣肘,一是汇率弹性,二是利率风险管理。货币政策成本相比财政政策而言,确实是比较低,但是要想发挥作用,也有很多条件限制。投资人可以按照改革路径的先后次序,考虑自己的投资决策。这次增加汇率弹性的改革肯定不是最后一次,只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汇率波动的弹性就会更大。同样,只要利率风险交易市场日趋成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也会更大。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