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要想屹立于股市必须理解人类的情感

要想屹立于股市必须理解人类的情感

中国证券报2015年07月18日04:45分类:新华社报刊

□柯蒂斯·费思

人们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交易者,而不是投资者?两者之间的区别往往模糊不清,因为有许多自称投资者的人实际上却在做着交易者的事。

投资者买东西是为了长远目标,他们相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许多年)之后,他们的投资会升值。他们会买实物,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交易者们却不会去买像企业这样的实物,他们也不会买下谷物、黄金或白银。他们买的是股票、期货合约和期权。他们不会太关心管理团队的水平,不会太关心寒冷的东北部地区的油料消费趋势,也不会太关心全球咖啡产量。交易者只关心价格,从本质上说,他们买卖的是风险。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交易者,你必须理解人类的情感。市场就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望、恐惧和弱点。作为一个交易者,你要从这些人类情感中寻找机会。

究竟是什么让价格上下波动?价格的波动足以把一个克己自制的绅士变成一个大哭大闹的可怜虫。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影响买卖决策的人类认知和心理因素,可以从这些角度解释市场现象和价格变动。研究表明,人类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容易犯下系统性错误。在紧张情绪中,人对风险和事件概率会作出糟糕的判断。有什么事能比赚钱或赔钱更令人紧张呢?行为金融学已经证明,当涉及这类利益问题的时候,人很少能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成功的交易者理解这种现象,也能够从中获利。他们知道其他人的错误判断就是他们的机会,也知道这些错误终将在市场价格的变化中现出原形。

多年来,经济学和金融理论一直是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的。这种理论认为,人会理性行事,在决策过程中会考虑到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交易者们却知道这纯粹是一派胡言。成功的交易者之所以成为赢家,就是因为他们能利用其他交易者一贯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系统性、重复性的非理性,而交易者的非理性会导致市场的波动。海龟方式之所以有效,而且始终有效,原因就在于它是以这种来源于非理性的市场波动为基础的。

在交易过程中,你曾多少次感受到以下的情绪?希望:我当然希望我买了之后,它马上就涨;恐惧:我再也赔不起了,这一次我得躲得远远的;贪心:我赚翻了,我要把我的头寸扩大一倍;绝望:这个交易系统不管用,我一直在赔钱。

在那些较为简单原始的环境中,人类已经形成的某些特定的世界观对他们大有帮助,但在交易世界中,这些认识反而成了障碍。人类认识现实的方式可能出现扭曲,科学家们称为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损失厌恶和沉没成本效益就是交易市场上两种常见的认识偏差。患上损失厌恶症的人对避免损失有一种绝对的偏好,赢利只是第二位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没有赚到100美元与损失了100美元并不是一回事。但是从理性角度来看,这两者是一回事:它们都代表着这100美元没有赢利。研究表明,损失的心理影响可能比赢利大一倍。

在商业圈里,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比如,一笔用于研究一项新技术的研发投资就是沉没成本。在沉没成本效应的作用下,一个人在作决策的时候习惯于考虑已经花掉的钱,也就是那些沉没成本。

这种现象对交易行为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考虑一个典型的新手。假设他刚做了一笔交易,希望能赚到2000美元。刚刚成交的时候,他给自己定了一个退出标准:只要价格下跌到让他损失1000美元的程度,他就马上退出。几天之后,他的头寸损失了500美元。又过了几天,损失上升到了1000美元以上:超过了他的交易账户的10%。账户的价值已经从10000美元下降到了不到9000美元。这正是他最初定下的退出点。

究竟是按最初的决定在损失了10%的情况下退出,还是继续持有这个头寸?让我们看看认知偏差对这个决策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割肉退出对一个有损失厌恶症的交易者来说是件极端痛苦的事,因为这会让损失变成板上钉钉的现实。他相信,只要他坚持不退出,他就有机会等待市场反弹,最终失而复得。

沉没成本效应则会让决策过程变了味儿:有损失厌恶症的交易者考虑的不是市场下一步会怎么变化,而是怎么想办法避免让那1000美元真的打水漂。所以,这个新手决定继续持有这个头寸不是因为他相信市场会反弹,而是因为他不想接受损失,白白浪费那1000美元。那么,如果价格继续下跌,损失上升到了2000美元会怎么样呢?

理性思维要求他退出。不管他最初对市场有什么样的假设,市场已明显证明了他的错误,因为价格已经远远低于他最初定下的退出点。不幸的是,上述两种认知偏差在这个时候变得更严重了。他想避免损失,但损失更大了,更加不堪忍受。对许多人来说,这种心理会继续下去,直到他们把所有的钱都输个精光,或者终于在恐慌之中仓皇逃出,让账户赔掉30%-50%

在互联网热潮的黄金时期,我就在硅谷工作,认识很多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和营销官员。其中有几个身家过百万美元,因为他们手里有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在1999年后期到2000年年初的那段时间,他们志得意满地目睹股价一天接一天地蹿升。当股价在2000年开始下跌时,我问许多朋友他们打算什么时候卖掉手中的股票。他们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等价格回到X美元的时候,我就卖。”而这个X要远高于当时的市价。结果,几乎每一个人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股票一路跌到了最初价值的1/10甚至1/100,他们却始终没有卖出。价格越低,他们就越有理由继续等待。“我已经赔了200万美元,再赔个几百美元算什么?”这是他们的普遍心态。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