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读大师传记境界收益双突破

读大师传记境界收益双突破

中国证券报2015年07月11日03:47分类:新华社报刊

□ 陆向东

对投资大师创造的财富神话恐怕没有人看了会不动心的。从1975年至1991年,巴菲特投资的华盛顿邮报创造出每股收益增长10倍的超级资本盈利能力,当初的0.11亿美元投资竟然创造出16.87亿美元盈利;1980年,他又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至1985年,其股票单价翻了5倍。罗杰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投资德国股票市场,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获得三倍利润。但许多普通投资者在学习甚至刻意模仿大师的某些投资方法后,却对改善自身投资绩效并无显著效果,其因何在?

笔者非常喜欢阅读有关投资大师的人物传记,多年下来,对股神巴菲特、金融大鳄索罗斯及麦哲伦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掌舵人达利欧等大师的投资人生都进行一番品味,进而形成如下几点认识,也许有助于解开大家心中的谜团:

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如巴菲特,即便已拥有超300亿美元财富,成为举世瞩目的股神,但还是坚持自己驾车,不但与奢侈品、高消费绝缘,竟领着上门来拜访的客人去肯德基用午餐。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亲自接听客户电话,收看电视上播放的财经信息,阅读大量报刊杂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如此。彼得·林奇在退休前,只度过两个长假,其中的一个是去日本,用5天时间考察当地公司,然后去曼谷考察及观光,最后用3天去英国调查。他一年中要走访五六百家公司,阅读近千份年报。

面对外界诱惑时,具备超强定力。1972年,美国股市是一个大牛市,50只著名成长股平均市盈率上涨到天文数字般的80倍。巴菲特的股票仓位却不足16%,84%资金都投资于债券。一直等到1973年至1974年美国股市大萧条时才大举买入股票。彼得·林奇更是认为:“要是找不到你认为有吸引力的公司,就把钱存在银行中,直到找到为止。”

目光敏锐,能率先发现市场的重大变化。如2007年,达利欧率先预计房地产和借贷市场的泡沫将破灭,一些全球最大的银行可能濒临破产;朱利安·罗伯逊曾准确预测到柏林墙倒塌后德国股市将进入牛市,1992年后他预见到全球债券市场的灾难,并于1993年率领老虎基金伙同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共同狙击英镑,大获成功。彼得·林奇则会留意妻子和女儿的购物习惯,当发现妻子所购买的“莱格斯”牌紧身衣有可能成为一种走俏商品时,他便当即买入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不久,该公司股票价格就上涨6倍。

拥有自己独到的投资理念和方法。彼得·林奇最喜爱的是这样的公司股票:这类公司不喜欢公开宣传,对上门求教的研究人员也不善逢迎,以致乏人介绍而无人问津,股价长期牛皮。其中有不少瑰宝,一经发现,不动声色慢慢吸纳,等到其他基金经理发现一窝峰抢进时,股价已翻了几番。罗伯逊则认为,如果投资者能以25倍的市盈率购买一只股票,并有信心这家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这样的公司相比于只有7倍市盈率但未来增速可能只有3%-5%的公司更有价值,投资者应该综合公司市盈率和增长前景来判断能否赚钱。

及时而坚决地纠正错误。索罗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有认错的勇气。我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猜测正确,而是来自于承认错误。”如索罗斯曾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与一名交易商讨论当时的股票市场。该交易商发现索罗斯对市场前景看法十分悲观,且用非常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于是他果断放弃了自己的原有观点,按照索罗斯的说法大举做空。结果不久事实证明他完全错了,市场非常火爆。两年后,他再次遇到索罗斯并提起两人间的那次谈话,索罗斯的回答不禁令他再度瞠目结舌:“我记得很清楚。正是你的观点促使我改变了想法,反手做多,大赚了一笔。”

大师们拥有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及所处的市场环境与你我自然不尽相同。但由于人类固有的基本特征并未发生改变,所以多读读有关投资大师传记,从其丰富多彩的投资人生中系统汲取养分,对于确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培养投资前注重调查研究,不盲目从众,坚决纠正错误等好习惯有利,进而有助于提升自身投资绩效。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