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观潮微拍动了谁的奶酪

观潮微拍动了谁的奶酪

中国证券报2015年06月13日02:02分类:新华社报刊

□李晶                        

进入6月,各大拍卖行的春季拍卖会已近收官。保利十周年春拍以33.2亿元的总成交额落槌,中国嘉德总成交18.73亿元人民币,北京匡时最终总成交10.8亿元。

与此同时,“微信拍卖”(以下简称微拍)也成为今春拍卖的重要看点。从2013年底兴起至今发展势头不减,不仅拍卖群数量与日俱增,各个拍卖群也从“每日一拍”到“每日多拍”。喧闹中,有人惊喜于它的方便实惠,也有人担忧它会“劣币驱逐良币”。

站在风口上

互联网2.0时代,突出的是“互联网+”的逻辑,简单表达就是“共生经济,众享价值”。艺术品微拍正是迎合了这一点,所以在2014年的互联网风潮中,它有幸成为那只站在风口上的猪,乘风而舞,发展迅猛。

“从2014年2月14日成立,到2014年12月31日, 共计10个月,实际拍卖天数约为200天。这200天的总落槌价为1045万元,总上拍件数约800件,成交率高达95%,成交均价约1.27万元,夜场成交均价1.8万元,单日成交均价约5万元。”阿特姐夫微信拍卖群的创始人胡湖向记者表示。

“2014年的最高单价诞生于2014年8月8日晚,70后艺术家袁远的一件215x100cm的油画作品《雨》,经过近4个小时的激烈竞逐,近80次出价,最终以35.2万元落槌,加佣金36.96万元成交。整个竞拍过程中,共有12个买家先后出价,另有6位买家询价,几百名群友围观。”

30多万的最高单价也许不足以令人惊喜,但是,如果把这个成绩放到普通的实地拍卖,你会发现不管是参与度还是关注度都远远不如微信拍卖。微拍是一个全民娱乐的项目,毫无名气的艺术家在此更容易得到认可和推广。

“大部分的微信拍卖都定位于原创艺术品移动拍卖平台,不像以往拍场上以投资增值为购藏导向的藏家,我们倡导新型消费级艺术市场,让艺术品消费回归到寻常生活,重建艺术品家庭收藏的文化传统。”大咖拍卖的创始人张皓直言不讳其勃勃野心。“因此,大咖拍卖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希望让买家玩得开心,买得放心,在娱乐中体会到艺术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所以,除了日常的英式增价式拍卖外,我们偶尔也会尝试几场刺激好玩的荷兰式减价拍卖。甚至有时会把周六日作为'福利’拍卖日,以极低的价格拍卖,并且不收取买家和卖家的佣金。”

野蛮生长

经历2014年的“野蛮生长”,微信拍卖群开始大量涌现,它们为拍卖市场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伍佰艺微拍”是伍佰艺艺术投资管理公司旗下运营的一个微信拍卖群。2014年“伍佰艺微拍”总共拍了七十多期,成交作品接近2000幅。可是在今年第79期微拍中,意外出现了。

“这次微拍像往常一样,非常热闹。适逢20:30拍卖遇到一个小高峰”一个微信名Dd的藏家忽然大发神威,在群里把几乎所有的作品全部出价,并和其他几位拍友对几件热门拍品展开角逐。最终,他斩获了19件作品,累计金额41900元。”伍佰艺总裁刘之强说,”因为之前伍佰艺微拍也有一些藏家一次买入很多作品,所以主持人在拍卖当中并未在意。但是当按正常流程交割时,此人电话拒接,此后直接把工作人员拉黑,微信退群并拒收信息。至此,我们方知上当受骗了”

刘之强认为,此次事件是因为伍佰艺拥有的用户资源和品牌影响力,在同行中具有竞争优势而引发的恶性竞争。“一直以来都有潜伏在伍佰艺微拍群中的'卧底’把有效客户拉走,开始我们无暇顾及,但后来发现有人为了提升自己的成交率,恶意诽谤伍佰艺。所以我们在群里对'卧底’进行清理,随后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们非常痛心疾首。”

共生才可成长

微拍从业者相互挖墙脚、制造虚假数据、拉拢抢夺客户资源……在微拍群中,伍佰艺的遭遇并非个案。

事实上,早在去年微拍发展势头迅猛之际,胡湖已经看到了危机。“长远来看,肯定是不可行的。因为它复制性不强,它需要一个非常愿意为这个群付出,非常懂得大家心理,非常善于运营的人来管理,而这样的人是不可复制的。但对互联网来说,你需要做到我自己能够大量复制,但不能让别人轻易复制你,这是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基础,而微信上遇到的问题是,你不能大量复制你自己,但别人可以大量复制你,所以我准备把它当成一个试验田来做,去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产品。“

张皓也表示转型的必要:“只有尽可能多地团结和发动起传统艺术机构共同参与到消费级艺术市场的增量拓展和建设中,才可能实现'人人都是收藏家’的梦想。现在,大咖拍卖从最初的艺术品直接拍卖商身份转变成一家为拍卖行和画廊提供新型移动拍卖交易服务支持的服务平台。已经有国内外近百家艺术机构入驻,更多的艺术家可以通过大咖拍卖的平台销售作品。”

张皓说极少人能够看到“已经发生的未来”,但是“未来从来不会自动发生 ”,其核心是我们需要理解如何认知“正在发生的未来”,这个规律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即“未来是一片森林,共生才可成长”。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