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施振星:期货资管要避免盲目扩张

施振星:期货资管要避免盲目扩张

中国证券报2013年10月30日02:0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官平

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开展已近一周年,目前开展得如何,面对基金、信托、券商等机构,期货公司如何在自己的主战场上谋得立足之地。南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振星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资管业务开展初期,避免盲目扩张,特别是准备阶段要慢一点、扎实一点。

一慢二看三通过

中国证券报:期货资管业务开展一周年以来,南华期货目前资管业务开展情况如何?期货资管业务对于南华期货的收益有何影响?

施振星:南华期货是首批取得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的公司之一,公司对资管业务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从3月开始正式展业,到上月已接受20来个客户的委托,数千万规模,已实现账户最高收益7个月33%。

南华期货的资管业务遵循谨慎稳健的发展原则。具体而言就是“一慢二看三通过”。在业务准备阶段,慢一点扎实一点,着重制度建设、流程设计、策略验证以及其他业务基础工作。在业务开展初期,避免盲目扩张,注意观察、积累和及时总结,关注策略运行、业务类型和可复制性,更要注意同行的经验和创新。经过前两个阶段,公司才会逐步进入规模化考虑。

中国证券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基金期货专户规模约50亿元,期货公司资管规模不超过10亿元,信托类大概约15亿元,券商资管类期货产品规模约10亿元。目前期货资管规模相比基金专户管理资产规模小得多,原因何在?

施振星:同一类业务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来说跟制度设计有关。按相关规定,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限制在单一客户范围,而基金期货专户则允许进行多个客户的集合。这相当于账户与产品的差异。账户是专属的、独立的、分散的,适合于个性化的需求。产品是共有的、联合的、集中的,适合于类别化的需求。所以,规模的差异反映了业务制度响应客户需求的不同。至于信托,可能是投资范围和比例的规定限制了规模的发展。集合产品是资产管理的基本形态,期望一类业务获得规模优势,应该赋予相应载体。

吸引更多机构客户参与

中国证券报:基金、信托等机构也在做期货专户业务,未来期货公司与这些机构有哪些合作的空间?下一步南华期货在期货资管业务上,还有哪些探索?

施振星:期货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在各类资产管理中进行应用会越来越普遍。期货公司作为专业从事机构,对期货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明显优势。所以期货公司与基金、信托的合作是自然的和必然的。这种合作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基金、信托作为期货集合理财的载体;期货公司作为行业经验的输出方;在大类资产跨市场配置时进行协同,如行情平台、软件平台、交易平台等。

根据期货资管业务发展的动态,南华尝试在以下方面做出新的探索:现有的资管产品多数还是根据交易策略自身的特点来设计产品,客户在选择产品时可能碰到即使有意向投入资管业务,但是却找不到合适产品的情况。所以我们将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组织不同风格的策略,设计更丰富的产品结构,打造按需定制的产品,逐步建立起更完善的产品设计平台。

现有产品通常是以某些具体期货品种为标的,这导致在市场变化过程中风险较为集中的情况。我们将尝试推出指数型产品,拓展产品类型,更广泛分散风险。指数型产品也可能吸引更多机构客户参与期货资管业务,拓展期货资管的市场份额。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