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听约翰·博格讲资本背后的故事

听约翰·博格讲资本背后的故事

中国证券报2013年10月12日02:22分类:新华社报刊

□胡艳丽

约翰·博格是美国基金行业中格格不入的批判者,在六十年职业生涯中始终致力于修正那些蚕食投资者权益的行业明规则和潜规则。他强烈抨击基金管理同行“赚了算我的,赔了算你的”病态自利逻辑;他善于从美国基金文化以及“双重代理”等资本运作机制上诊断美国基金行业的深层病灶,于嘻笑怒骂间成就了其基金行业“讨厌鬼”的美名;他一生奉行低成本基金运作模式,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只指数基金,在言与行之间,始终保持了难得的统一,为混乱浮躁充斥着欲望和欺诈的基金市场注入了一针清醒剂,被布雷厄姆誉为“基金业的良心”。

《投资还是投机:资本市场的沉沦与角逐》是约翰·博格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下的华尔街,是对其六十年职业生涯的一次全面分析与回顾,相较布雷厄姆为之写的传记更惊心动魄,也更能体现约翰·博格的执业理念和执业操守。作者将基金行业表面光鲜背后不可告人的虚弱与虚伪揭批得痛快淋漓,见魂见骨。既有对长期投资价值与短期投资套利思想,半个世纪角逐的回顾分析;也有对机构投资者如何放弃自己对公司治理的权力,背弃职业操守的讲述;最痛快淋漓的是作者对美国社保制度展开了全面攻击,力数美国养老金体系的七宗罪。作者的价值投资理念,合理分配固定收益与浮动风险,买下“整个市场”的投资策略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普世价值,而书的最后作者给投资者的10条建议,也可谓其一生执业心得的精华。

历时间之变,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在作者印象中已经散去,而留下的能够收入此书的均是对作者触动最深、使其疼痛的最深记忆。当然,约翰·伯格的疼痛不是关于他自己,而是对一个曾经注重长期投资,重视投资人权益的资本行业陷入投机文化,背弃投资者利益,令基金行业失去灵魂,形同噬血魔方的疼痛。

在书中,作者首先要澄清的便是投资与投机的关系。约翰·伯格指出,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最后的收益并不是各年收益率的简单加总,还要扣除相应的通胀率、费用率、税率,操盘者不断的买入卖出,令投资者不断付出大量的交易成本,其实际收益率将远低于市场的平均收益率。短线操作并没有永远的赢家,投机世界里没有永远的好运。事实证明,所谓的投资专家其研判股票的走势,并没有普通投资者准确,只是他们虚伪的自信而已,而“自信”是他们欺骗投资者最好的外衣。

“投机”并非基金从业者的天生所好,而是应市场而生的瘟疫,它不仅能够传染,用创富神话搅乱他人心智,而且最大的妙用就是满足基金操盘者短期业绩目标,用交易费用养大养肥一个本应在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之间寻求最佳链接的中间行业。在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便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盘换手率年均仅为35%,而时至2008年,换手率已经高达280%,投机之风的盛行令人叹为观止。约翰·伯格不仅在书中痛斥了美国国会、司法部、证券交易委员会、评级机构、注册会计师、金融媒体、股票分析师,以及公司董事、股东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失职,而且剑指美国金融行业,称其如同寄生在国家经济命脉上的巨大寄生虫,不仅未能履行金融行业为经济输血的功能,反而通过相关利益群体合谋寻租,蚕蚀投资者的生存基金,令美国实体经济失血。

当然,一个老牌资管人对基金市场的分析与描述,以及其所持的观点,仍会受制于其身份和视角的局限,而其对自己所创立的指数基金的偏爱,也会令读者对其观点的公正性存疑。例如,在书的前言中,作者对金融系统作用的描述采用了类比法,“这就像是一场诉讼,一方赢了,另一方输了,但律师和司法体系总能赚钱;政府运作的原理也是一样,税收在被分发作为支出之前,就要被扣除一部分作为官僚体系的中介成本。”对于金融系统的创新发明,作者认为技术并不能消除系统的摩擦成本。

那么金融系统存在的意义何在?其应以什么样的姿态继续发展下去?金融应该为市场贡献什么?对该问题书中有一定的探讨,但并不全面。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需要金融系统的执业者及资本市场的缔造者共同探讨磨合,为处于现代自由市场体系下的金融市场找到最合适的定位,消除资本市场过度投机,背离资本价值的乱相,击破过度投机哄抬起的资本泡沫。笔者以为,在有市场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理性和非理性的投资与投机,允许适度投机,鼓励长期投资,保持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多样,对于需要融通资金、发挥资金与资本最大效益的的投资者及被投资者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治理资本市场乱相,需要从长计议,在法制、人制、行业自制、市场监管等多方面进行统合。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