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手记世界原本多姿

■记者手记世界原本多姿

中国证券报2013年09月09日02:02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江沂

做这篇人物专访的缘由,是我听说业内有四大基金子公司,平安大华的平安汇通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基金公司,到底用什么样的方法把子公司业务迅速做大,是我拜访李克难之前的最大疑问,而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后,我找到了答案。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李克难毫不讳言过去两年在公募营销方面的艰难。他说“找不到突围之路”。而谈及目前的专户销售,因为大多面对特定客户,他认为更加“有的放矢”。对于以后专户对非特定客户的拓展,他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主要原因是,怕把不合适的产品卖给投资者,变成“强推”。这样的思路,与以往的公募基金完全不一样。

这一年来,我们看到平安大华在另外一条道路上快速行进,而这样的模式,在过往几年中,没有公募基金这么做过。对于平安大华这样的模式,业内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基金子公司高管认为,这样的模式需要“拼爹”,君不见,目前快速发展起来的几大基金子公司,招商、民生加银、平安大华均为银行系、保险系基金,大股东承接了来自大股东或是集团内部兄弟单位的通道业务,规模增长自然很快,对于非银行系基金,这样的模式难以复制。

而也有公募基金高管认为,这样的模式较公募基金用大量费用来砸渠道,的确更省心省力。但如果牛市来了呢?“现在一些新获批的基金,不做公募业务,一心一意做专户,等到牛市来了,那些产品线不够丰富的基金公司,恐怕只能'望牛兴叹’,后悔莫及。”这位高管预言。

的确,目前想要在基金子公司上弯道超越的基金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获批不到两年的基金公司,拿到了公募牌照,但所做的业务可能跟公募关系不大,而他们的专户业务却在市场中闻名遐迩,“类信托化”成了他们的实际定位。这里面股东给予的盈利压力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三年须盈利”的紧箍咒下,在公募之外另辟蹊径,成了子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但“类信托”的模式同样有风险,由于业务高度依赖某些核心成员,一旦成员发生变动,公司业务可能难以继续开展。另一方面,因盈利能力好而快速推进的业务,如房地产信托,一旦风控水平不高,把控不严,很有可能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往信托公司资本实力雄厚,有刚性兑付的能力,但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有没有能力应对这样的危机,仍要打一个问号。

但无论如何,中国基金业已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越来越多的自由,会赋予基金公司更多的个性。世界本来多姿,对于这些个性化的尝试,现在下定论还太早,我们能做的是继续关注,静观其变。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