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大盘解析 > 吴晓求:养老金不能入市是过时观念

吴晓求:养老金不能入市是过时观念

证券市场红周刊2013年09月08日18:05分类:大盘解析

核心提示:从深层次看,我们发展证券市场的战略理念一直不太清晰。我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是构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而我们的制度并没有把资本市场放在战略地位上去考虑,比如我们一直没有考虑资本的收益问题,使得这个市场始终处在一个边缘位置。

“《红周刊》作者” 郑捷

彻底改造股市制度

《红周刊》:造成A股长期比较低迷回报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从深层次看,我们发展证券市场的战略理念一直不太清晰。我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是构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而我们的制度并没有把资本市场放在战略地位上去考虑,比如我们一直没有考虑资本的收益问题,使得这个市场始终处在一个边缘位置。

同时,这个市场里还有一些落后的观念与规则,比如资产重组与退市,一整套的制度理念规则标准都是不合时宜与落后的;在发行标准方面也一样。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上市?有很多技术上的要求、业绩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有利于钢铁,但不利于新兴产业,按照这样的要求,腾讯在10年前肯定不符合,所以只能去香港上市。

你说宝钢重要,的确。但是钢铁类企业他没有成长性了,虽然在国民经济生活上很重要,但他的投资意义不大。有些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看不到多大的价值,但从投资意义上他有成长期。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要改革我们的传统观念。

我们经常把一些资金比如养老金称为养命钱,这种养命钱国家是不允许投资的,谁投资谁就是违法就处罚谁,实际上这都是过时的观念,美国的养老金都是养命钱,他们有40%左右是在金融市场 进行投资的,财富的成长惟有投资才有体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去投资,财富不可能成长,我们的财富不成长,经济增长没有价值,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财富的增长才可以使老百姓享受经济增长的社会福利。

《红周刊》:IPO暂停已经将近1年了,您如何看待?

吴晓求:现在应该认真考虑几个问题。首先一点,从政策的设计角度来看,我们要考虑市场动态平衡的问题。要对全社会可以投资的资金进行一个梳理,对庞大的养老金的投资运行机制、投资方向要进行改革。

我们经常说养老金未来会有多大缺口,过多少年退休人口增加了,老龄化了,我们中国会缺多少养老金。虽然这是事实的一部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如果我们对养老金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让他降低风险,在专业化、透明动作的前提下,按照一定比例进入市场来投资,会既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养老金这类资产的增值。这就是养老金的动态考量。

如果IPO的企业有很好的成长期,GDP的增长也是透明的,同时资金来源再解决好,改革就会对我们所说的三方都有利:企业获得了资金、市场得到了成长,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会资产也得到支持,这是三方面统筹兼顾,来综合配套的改革。

光大乌龙堪比“3·27”

《红周刊》:8月16日光大乌龙事件,证监会给出了非常严厉的处罚,正负两面的评论都有,您怎么看?

吴晓求:我先说一下处罚,光大证券这个事件从两个交易所成立以来23年的时间里应该是最触目惊心,对市场影响非常大的一次事件,几乎可以和当年的“3·27”国债事件相比,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我说光大事件对中国经济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除了对证券公司的内部风控、特别是对各大证券公司所使用的量化投资理念和投资设备的风险控制外,还将很大程度上推动交易市场的风险监管。这次证监会处罚没有把上交所纳入其中,市场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上交所在这个事件中不是主导,但却应该检讨自己对突发事件的管控能力。作为一个成熟的交易所,应该有一套准则系统,当出现巨大异常波动的时候自动规避掉。就如同一个保险(放心保)丝一样,当用电量过大的时候会自己融断,我们的交易所在这个方面有重大缺陷的。

《红周刊》:怎么做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吴晓求: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归到监管的意义上。现在监管部门有三种职能:运动员、裁判,同时还是规则的制定者,这三种角色肯定是有冲突的。所以我们的监管部门首先必须退出,成为一个纯粹的、中立的、维护法律尊严同时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监管者。我个人认为除了中登公司以外,其他机构都应该从监管部门剥离掉。

需要连续的监管体系

《红周刊》:国务院发了91号函提出了金融联席会议,您认为这个函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吴晓求:国务院批准了央行牵头的中国式的金融监管联席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举措。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还是采取分业监管、分业发展的模式。而今天的金融业创新速度步伐非常快,一些产品跨了多个金融机构,可能同时具有保险的特征也有证券特征,这个时期要求综合监管。

比如“6·20”事件,显然不仅仅是银行间市场的问题,那么监管也就不仅是银监会一家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央行要提供流动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还牵扯到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问题,因为实际上“6·20”事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为了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需要一个连续的监管体系,无论是从市场的创新要求还是对整个金融体系整体的稳定性来看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红周刊》:可以理解成市场最近热议的“大金融”监管已经形成了吗?

吴晓求:只能说出现这样的一个雏形,大金融监管在中国现阶段从组织架构上看还没有成。从组织结构看,我们现在还不可能把三会合并为金融委员会,条件还不成熟。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分业监管的优势,那就是相对弱小的机构与形态在分业监管下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而目前在整个中国金融体系中各个金融部门发展极不平衡,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在中国的金融活动占比过大。在这样的条件下,采取分业监管有利于相对幼稚的金融业态得到快速发展。

自身发展好同样重要

《红周刊》:中央提出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您认为金融在金融改革和助力发展上怎么发展?他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吴晓求:金融业发展的基础是实体经济,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发展算不上发展,一定有泡沫,也没有长久的持久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业必须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银行、信托还是资本市场金融的其他领域,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冒风险的,不能说不计成本、不计风险地去支持。再者,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今天发生很大变化,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金融体系自身的发展,不能简单将他看作实体经济的工具。只关注实体经济,不关注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倾向是不对的,我们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推动金融的现代化,这样才能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大家对这一方面的理解似乎不透,故而我想应当强调一下。(本文由中国大金融论坛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邹晨洁]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