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网络金融的新意

网络金融的新意

中国证券报2013年08月31日02:02分类:新华社报刊

□许维鸿

针对最近沸沸扬扬的互联网又一次浪潮,国内很多记者采访我关于对网络金融的看法。从他们的问题上,我隐隐可以感觉到,当下不管是网络经营者,还是金融机构,似乎都在对网络金融的未来做着“1+1=2”的简单估算,似乎网络金融只是现有业务的延展。

这种对金融业发展的“线性延展”推算,显然是不够的。毫无疑问,网络金融会彻底改变金融业的整个业态,未雨绸缪是每一个企图在未来有所建树的金融机构的必修课。

首先,网络金融会彻底改变分支机构的存在意义。我最近跟一个直辖市农商行的业务负责人交流,他就感慨自己在银行的经营思路中,一直试图购买下属支行的房产,以图地产升值而牟利。在他看来,网络金融的发展,会降低支行和分理处作为全能服务机构的职能,网点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优质资产,也许会在未来变成尾大不掉的“鸡肋”资产。

对这种观点,我深以为然。而且,如果顺着这个逻辑,现在中国金融市场上那些不可战胜的巨无霸,其最大优势,无外乎就是拥有着数不清的网点儿,让客户体验到便捷。试问,未来生活中,哪有比网络更便捷的客户体验呢?随时可以上网的消费者,到实体分支机构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实体分支机构的费用支出,必然成为金融机构巨大的成本负担———比较优势一下子就变成了比较劣势。

其次,网络金融会彻底改变混业经营的传统界限。回顾最早的网络用语,所谓的“门户网站”就是在一个网页上,能够实现所有的网上功能。当然,十年前的网上功能还很简单,也就是海量搜索、浏览新闻、下载软件、电子邮件,最多打个游戏啥的。可是,未来的网络金融如果有所谓“门户网金”,那功能可就复杂了,要跨好几个金融监管条线。

这些传统上靠“管住机构”为抓手的监管机构,恐怕要被迫网络化起来,因为金融服务对象已经网络化了。从金融消费行为角度看,网络消费行为会颠覆传统意义上的信用体系,以往中国“政府为王、外加口口相传”的信用公式失灵了。在网络世界,各种资源被最快速、最便捷地聚集起来,服务最广泛、甚至是最屌丝的群体,无论是服务提供者还是服务消费者,都依照网络规则在出牌。

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网络会颠覆金融规则中的“信息不对称”,让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面临挑战。阿里巴巴针对其商户的贷款,并没有千百万信贷员挨家挨户地搜集信息,利用的无外乎就是这些商户的交易记录作为依据;在商户看来,违约不还钱当然诱人,但代价是其网上信誉的丧失,在网络虚拟世界混不下去———网络的存在感,战胜了现实生活的财富诱惑。

最后,网络金融会彻底改变金融定价的潜规则。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会被网络金融的发展大大推进。阿里巴巴“余额宝”的实质,就是一个易申购、易赎回的货币基金类产品,但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发行一只两百亿的货币基金。网络所能做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公募基金或阳光私募的廉价销售渠道,而且是所有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展示平台。

要知道,中国利率市场化最后一个未开放的领域,就是储蓄存款上限。在网络的虚拟世界,资产管理范畴的理财产品可以进行最大化的展示,辅以成熟的支付功能,网络金融可以合理、合法地绕过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进行广域资金的采集。

更为深刻的是,既然资金因为逐利而绕过了商业银行体系,那么必然配置到了投资收益更高的金融机构,实现金融中介的最根本目标。这也就从根本上实现了前文所提的,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资金采集功能的降低,从而让混业经营金融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