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信政合作信托风险可控

信政合作信托风险可控

中国证券报2013年08月31日02:02分类:新华社报刊

□北京恒天财富 侯仁凤 吴海蘭

2011年至今,信政合作和基建类信托的新增和存量规模占比一直高歌猛进。今年随着地方债务风险事件苗头的出现,中央政府前所未有地关注地方债务问题,多次启动摸底等手段。地方政府债务增速持续高于中央政府债务增速,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占政府总债务的比重从37.1%升至56.5%。为防范风险,银监会多次对信政合作进行窗口指导。那么,信政合作类信托风险究竟有多大?

政信类项目无论总量还是占比都在迅速提高,但对存量的信托产品过度担忧也无必要。

其一,中央政府为地方提供变相资质担保。自2012年6月起,地方政府不能自行举债,只有法律或国务院规定才可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这造成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虽然2013年7月重启了6省市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的试点,但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仍无自行发债的权利。这项政策的初衷是控制地方政府融资风险,但事实上却因此演变成了中央政府通过为地方政府债券兜底的方式,变相为地方政府整体的资质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信用背书。

其二,地方政府项目“借新还旧”发生断档可能性较小。地方政府项目建设周期较长,现金流回收速度慢,致使地方政府不断挖掘融资渠道借款以“借新还旧”,这就导致“借新还旧”断档成为了外界对地方政府债务担忧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基调下,监管层将会着力于融资成本更加低廉的融资方式。如对于资质较好的将主要引导其发债,对于资质一般的则采用资产证券化。不排除在兑付高峰期,信托等融资渠道再次高涨。

其三,地方政府还款能力随经济回暖而提高。地方政府没有明晰的财务报表,尤其是融资担保等,信息不透明且缺乏强有力的监督,致使无法评判地方政府真实的还款能力,只能“事后问题暴露”而不能做到“事前风险提示”。不过随着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回暖,地方政府的付息能力提升,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短期内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根据2011年全国性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推算,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在13万亿元左右。而在偿债方面,2014年将达到近几年的峰值。这主要是因为2011年地方政府债务信托融资的爆发式增长。目前较为可能的一种方式是在保证2014年开始的兑付高峰平稳过渡的基础上,恢复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取消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兜底作用,由市场自行决定地方政府融资的未来。

2013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为3500亿元,存量规模为861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存量规模较小。适度扩大发行规模可以缓解地方政府短期资金需求和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并可对资金的用途进行监督。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