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林毅夫对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改革方向说不

林毅夫对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改革方向说不

上海证券报2013年08月24日04:11分类:新华社报刊

—— 评《从西潮到东风》

⊙黄 涛

在经济学中,一国总储蓄与总投资之差额,必然与该国经常账户顺差(或赤字)相等。然而,仅凭这一关系式,人们很难断定究竟是一国储蓄率偏高导致了经常账户顺差,还是经常账户顺差导致了该国储蓄率上升。具体到近年来的中美贸易失衡,不少西方学者总以为,正是因为储蓄率偏高,致使中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低估人民币汇率等措施实现对美贸易的持续大额顺差,由此累积起来的大规模外汇储备又通过购买证券(主要为国债)等形式回流美国,增加了美国国内的流动性,压低了资金利率,进而诱发了房地产泡沫和随后的次贷危机以及金融危机。这种观点听上去不无道理,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林毅夫教授在《从西潮到东风》一书中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

错误的政策向危机发了请帖

据林毅夫教授的研究结论,中国对美贸易出现的持续大额顺差,并非源于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自保动机和人民币汇率低估。他的依据是,第一,中国和东亚经济体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即实行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但这些经济体的贸易顺差直到近年才有大幅增长,因而出口导向战略不可能是2000年之后全球失衡加剧的根本原因。第二,中国的外汇储备早已远远超出任何自保需要,自保动机无法解释中国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也无法解释德国、日本等无需自保的国家贸易顺差大幅增加的现象。第三,如果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全球失衡原因,那么与中国竞争的其他国家对美贸易顺差理应减少,同时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也应增加,而且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升值应有助于降低中国的对美贸易顺差,然而上述三者均没有发生。

由于经常账户收支不能真正反映一国在国际借贷和金融中介领域所处地位,对资金流量的基本变化和现有资金存量的影响甚微,因而林毅夫判定,全球储蓄过剩与美国利率下行或许并不相关。例如,2005年至2007年美国长期利率的上升,并没有伴随着来自中国等资本富余国家净资本流入的显著减少;长期利率在2007年之后急剧下降,背景却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改善和相应净资本流入的减少。全球储蓄过剩对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同样被质疑:在美国房地产泡沫膨胀阶段,全球储蓄率并未显著攀升。因此,全球储蓄过剩是导致美国房地产泡沫根本原因的观点难以站得住脚。

顺着这样的思路,林毅夫教授论证说,尽管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爆发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引起,但诱发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原因并非全球尤其是中国的储蓄过剩。基于此,他认为,追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必须从美国国内的政策中去寻找。考察美国国内政策的演变可知,金融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促成了美国次贷市场的形成,并经由金融创新特别是影子银行和金融衍生品的推波助澜,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膨胀和破灭,引发次贷危机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房地产泡沫的财富效应导致居民过度消费,加上本世纪初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导致公共债务剧增,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国内生产跟不上消费增长的步伐,经常账户赤字迅速增加。由于此时中国已成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主要生产国,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遂迅速增加,同时中国对那些为其提供中间产品的国家也相应出现贸易逆差。又因为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才能达到如此大的规模,并持续如此长的时间。

总之,是美国国内的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和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而非部分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储蓄过剩加大国际收支失衡,并进而导致美国流动性过剩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这种对因果关系的正确辨识,有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和采取切实的政策行动,避免类似的危机再度发生。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新构想

当然,除辨识危机发生的前因后果外,还必须认识到,有缺陷的国际货币体系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美元不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的过度消费、长期低利率政策等就难以为继,全球失衡也不会愈演愈烈,房地产泡沫膨胀和破灭的程度与影响可能就相对要小,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或许就不会发生,至少对经济的危害没那么大。由此,林毅夫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他的独到见解。

首先,在林毅夫看来,当前世界正在走向的更加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可能比现行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更不稳定。因为在多种储备货币竞争的格局下,某个储备货币发行国结构性缺陷一旦暴露,会引发大量短期资金流向其他储备货币,导致其他储备货币中的一种或多种急剧升值,进而影响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并可能引起短期资金的再次外流。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这种情况,不是比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更不稳定吗?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动力在于,现有体系与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并可能已成为国际金融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但是,如果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更不稳定,向多元化货币体系演进就不是一种好的选择。那么,一个好的全球储备货币体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呢?林毅夫认为,与现有的体系相比,新的全球储备货币体系应具有内在激励,鼓励各国回到收支平衡状态;这对全球经济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方都更有利,能让这些国家实现共赢;应能解决储备货币发行国利益与全球利益之间的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遵循上世纪40年代凯恩斯提出的名为“班柯”的国际货币的改革思路,林毅夫建议采用“纸黄金”这一超主权全球储备货币替代目前的国家储备货币。“纸黄金”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与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类似,既能解决储备货币发行国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内在冲突,又能自动调节国际收支,避免出现持续和严重的全球失衡。但与金本位制不同,“纸黄金”供应可根据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资产交易等的增长而增加,从而避免金本位制下因黄金供应不足导致长期通缩的致命缺陷。

此外,“纸黄金”也能减少波动性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一种共赢选择。相反,在现行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下,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外来冲击、以及货币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储备货币的汇率可能大幅波动。相应的,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价格如利率和股价等也会发生剧烈动荡,并可能影响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带来双输的结果。即使是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也不能消除这一根本性缺陷。

诚然,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理想版本,“纸黄金”的提议理当引起所有关注于此的人们的重视,但就其操作层面而言,短期内“纸黄金”的可行性究竟有多高,似乎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许,作为中间过渡,蒙代尔教授提出的实现美元、欧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固定汇率更具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