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泛鑫事件曝光保险中介“庞氏骗局”

泛鑫事件曝光保险中介“庞氏骗局”

中国证券报2013年08月24日03:4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丁冰

近期,一则公安部的通报再次将保险代理公司推上风口浪尖,涉嫌经济犯罪的上海泛鑫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陈怡在斐济被成功抓获,并将于近期押解回国。此事件将部分保险中介机构的内控漏洞以及保险中介行业多年沉积的风险隐患全面暴露出来。

保险业内人士指出,泛鑫公司擅自销售自制的固定收益理财协议,而所谓自制的固定收益理财协议,就是通过期缴(分期缴纳)变趸缴(一次性缴纳)、高额佣金、佣金再投保等手段,保险代理公司迅速做大保费规模,套取保险公司资金,但最终会导致期缴难以维系直至资金链断裂。这种依靠“拆新还旧”赖以维持的“庞氏骗局”难以为继。消费者在面对高额回报时,应多一份警惕。

保险代理市场乱象

根据我国《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规定,保险代理人分为专业代理人、兼业代理人和个人代理人三种。其中,专业保险代理人是指专门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保险代理公司,泛鑫就是其中之一。

泛鑫官网上的信息显示,泛鑫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自2010年开始主营个人寿险代理业务。目前,其已拥有近千人的保险销售队伍,年度保费规模突破5亿元。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在上海保险中介市场排名第一,并进入全国保险中介市场前十。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保险业以保费规模论英雄的局面未有根本改观,因为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机构极为依赖。而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对保费贡献率虽然在不断上升,但整个渠道占比依旧较小,相当一部分机构处于停业或业务甚微的状态。1000多家代理公司使得这个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获取高额渠道费用,代理公司不得不绞尽脑汁,做出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

泛鑫一方面以高回报为诱饵销售理财产品,另一方面则向保险公司收取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佣金。一般而言,较好的保险中介能获得的首年保费佣金比例也就在80%多,泛鑫向保险公司要求的则超过100%,这些佣金被反过来用以给付客户的“理财收益”,以及购买新保单,继续套取高佣金。

“保险中介接受保险公司或保险消费者的委托开展保险业务,不承担保险条款的责任,不是负债性经营,因此不具备一般意义上金融类机构对资金进行杠杆化操作、进而产生风险外溢传递效应的必要条件,其经营特点决定保险中介领域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小。然而由于一直发挥销售主渠道作用,保险中介领域一旦出现风险性问题,不仅会影响保险中介市场的稳定运行,还会影响到整个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险专家称。

保险代理“理财骗局”

据了解,泛鑫大规模截留客户资金的操作方式,一是将其私自销售的“理财产品”所募集资金用于购买保险产品所获的佣金;二是仅用部分“理财产品”资金购买保险产品,截留客户资金;三是期缴产品按趸缴代理,截留客户保费。

泛鑫对理财产品开出的年收益率最高可达20%,“随着理财产品销售的增加,一两年后,这么高的收益率光靠佣金返还肯定难以为继,资金链断裂是必然,这属于庞氏骗局的一种类型”。有业内人士透露,广东至少存在两家与泛鑫保代模式类似的保险代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于2011年成立,推出“类泛鑫”理财产品。“这曾被业界认为是一种创新模式,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产品都走在违规线上”。

目前保监会已经行动起来,对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开展风险排查工作,重点包括是否存在销售保险以外的金融理财产品、非法销售金融理财产品、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侵占或挪用保费和保险金等违法违规行为。保监会要求各保监局对业务数据异动、问题突出、投诉较多,特别是销售期限超过一年的个人人身保险产品较多的保险代理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进行重点抽查,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报告,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银行渠道风险仍存

泛鑫的一位保险代理人介绍,泛鑫销售业绩最好的代理人去年的销售额达2.2亿元,该代理人的销售法宝就是“拿下”银行渠道。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消费者被骗,与他们对银行的信任有一定关系。

据了解,此次泛鑫保险一部分自制的固定收益理财协议实际上是在银行柜台上签署的。一位姓陈的消费者表示,自己是因为定期存单到期,去某银行办理续存时,被该银行的一名理财经理推荐了泛鑫保险的这份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由于对方承诺的收益率较高,也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就签了该理财协议,她并不知道理财协议背后还有一张保险公司的保单。

理财专家提醒消费者,“在银行签署的合同并不等于与银行签署合同,像此类事件,即使消费者受到了误导,也是理财经理个人的责任,银行一般不会承担。因此,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在银行购买的产品就一定保本保收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轻信销售人员承诺的高收益。”专家表示,“按照风险收益对等原则,风险较低、收益率比较稳定的理财产品,一般收益率不会高过定期存款太多。一些动辄1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消费者应该提高警惕,这类产品的本金和收益都存在较大风险,如果这类收益被承诺无风险甚至落在合同里,就有理由怀疑这是一场骗局。”

同时,要认真审查自己签署的合同或文本。在泛鑫事件中,很多消费者直到事发才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保险产品。“有很多消费者轻信销售经理的口头承诺,因为合同繁琐、复杂,就忽略了审查合同,甚至不知道自己签名的是什么文件,这很容易吃亏。”上述专家表示。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