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探秘大宗商品市场“榨菜指数”(四)税收:衡量商品供求关系的平衡仪

■探秘大宗商品市场“榨菜指数”(四)税收:衡量商品供求关系的平衡仪

中国证券报2013年08月23日04:02分类:新华社报刊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 程小勇

从当前税收反映的情况来看,7月份中国经济只是一个短周期企稳。长周期来看,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速会逐步放缓,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会伴随人口红利消失,加之产能过剩和投资效率下降等,决定大宗商品难以摆脱熊市格局。

从税收定义上来看,税收可以看作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同时具有经济调控职能。具体来看,我国税收主要包括流转税(主要是增值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等,其中所得税类、资源税类和行为税类份额的增加意味着经济的总体规模在扩张,这从收入分配方面直观的反映出一国的经济景气度。

统计数据发现,2005年以来,中国税收增速大幅放缓甚至负增长发生过5次,且都伴随经济滑坡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分别是2005年2月至3月,主要是工业增速和出口增速放缓;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当时美国引爆的金融海啸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出口等遭遇重创;2010年8月至9月,4万亿元刺激措施负面效果显现,传统的增长模式缺陷凸显;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中国开始货币收紧,4万亿投资项目步入尾声;2012年7月-9月,货币紧缩和地产调控导致经济硬着陆风险上升;2013年1月至5月,经济结构调整、金融去杠杆化、产能过剩、出口下降和资源错配等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

近期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税收增长情况和7月份公布的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一样,都显示出在稳增长措施加码和经济自我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利好下,中国经济短周期出现了企稳迹象。7月份,中国税收总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06%,达到10171.39亿元,而6月份同比增速为12.86%,增速略有下滑,但是相较于5月份只有8%的增速已经明显的好转。分项数据来看,对应工商业的增值税在7月份同比增长11.2%,这也与7月份工业增加值回升到9.7%相吻合;对应房地产和服务业的营业税,受前几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拉动,7月份同比增长10.4%。

7月增值税和营业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营业税主要对应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增值税主要对应工商业。考虑营改增的因素,营业税增速实际要快于增值税,说明服务业、房地产业的景气度要好于工商业。这一趋势在企业所得税中也有所体现。数据显示,7月企业所得税3079亿元,增长14.1%,扣除年度间退税等不可比因素,增长约9%。其中,工业企业所得税增长3.7%,表明整个经济景气度回升,但工业景气度相对较差。7月份我国外贸增速由负转正,亦拉动进口相关税收增幅由前几个月下降转为正增长,7月份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增长8%。然而,相对应居民消费的国内消费税在7月份确同比下降1.8%。一直以来国内消费税增长都比较快,但7月份出现负增长出乎意料,由此反映出终端消费依旧疲软。

7月份经济企稳是逆周期操作和自身的库存调整的共振结果。从经济回升的传导链来看,主要是在经过三个月的去库存之后,上游重新扩张,向中下游传导,实际下游景气度回升有限,且主要是政策引发的预期好转。这种经济企稳的基础并不牢固,地产泡沫已经非常严重,依靠地产投资拉动的模式最终会自我崩溃,而铁路基建投资和轨道交通投资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主要体现在税收),地方债务问题将制约基建项目的实际开工和跟进。再加上工业制造业景气度明显弱于地产,煤炭、有色和其他工业原材料在新一轮投资引擎启动之后,其产能过剩会加剧、再加上当前政策实施托底而非拉动,长期调结构的任务将导致高能耗、高投资和低效率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由此,在经过3-6月份的被动去库存之后,“金九银十”旺季驱动的补库行为,引导大宗商品反弹持续时间可能只有1-2个月,最乐观的是3个月。但主动去库存和去产能尚未真正启动,下行的经济长期周期决定大宗商品难以摆脱熊市格局。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