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观察期货私募亟待阳光化

■记者观察期货私募亟待阳光化

中国证券报2013年08月19日03:22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官平  

期货私募作为中国期货业机构投资者的初级状态,要做大做强则亟须阳光化。

在国内,期货私募主要有三类组织形式,投资公司、有限合伙、期货工作室,国内期货私募管理资金规模整体在300亿元左右,单个私募1000万元左右的占近50%,上亿规模尚不到整个行业的15%。

国内的期货产品还处在起步的阶段,期货私募通过信托、券商资管、期货资管途径发行相对较少,受制于政策限制,例如期货资管只能发行“一对一”私募产品,尚无法发行集合信托;信托平台只能有限制的参与股指期货投资,并不能参与商品期货;券商资管的投顾须为基金协会会员,而目前一些期货私募并未取得此资格。因此,多数期货私募通过基金专户实现阳光化,但也面临业绩无法公开的问题。

相对于信托账户对商品期货投资的限制,以及期货资管通道“一对一”的限制,公募基金专户成为近期期货私募阳光化的最佳通道。另外,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期货私募量化交易规模在60亿元左右,近三年来,量化投资的人群在国内已成扩大趋势。

不过,目前国内期货私募的量化交易尚处于初级水平,以本土团队为主,量化类产品投资策略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量化策略的支持,现有量化产品中多数产品投资业绩表现分化,且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随着交易技术与交易环境日新月异不断升级,复杂算法策略的不断推出,IT技术在实盘应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实施风险。有期货私募提醒,尤其在大型实盘过程中,多品种多账户复杂策略的协同交易,会导致系统性能的急剧下降,要高度重视实盘技术崩溃的风险。

   从过去数年的策略开发经验来看,深奥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数理统计工具,并没有带来惊艳的“圣杯”策略。反而来自于日常交易实践中的基于朴素交易原理的策略更具有稳定性和通用性。

可以说,量化交易,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不存在完美的“圣杯”策略,每一策略均有其适应特点及生命周期。

随着程序化交易的高速发展、程序化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策略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市场主要博弈对手对于程序化交易策略的不断深入研究与挑战也使得程序化交易策略的开发难度日益加大,传统程序化交易策略的盈利效率急剧下降,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据了解,目前期货私募借道发行产品成本较高,券商按规模收取0.5%费用,基金、信托在0.7%至1%收取。除“通道费”外,由于合作初期机构大多要求发行结构化产品,期货私募通常还需承担劣后端资金,这对于期货私募而言等于又增加了一道门槛。

一位期货私募人士称,期货私募资金大多作为劣后端以一定杠杆去融资,比如期货专户基金,银行会要求做成类固定收益的产品,保证优先端银行资金的安全,目前一般产品的劣后端资金都要求在千万以上,这对期货私募提出了很高的资金要求。

目前,有不少期货私募“借道”走上了阳光化道路,但还存在诸多限制,发展起来并不容易,多数期货私募人士呼吁,要在政策上放宽限制,支持期货私募阳光化发展。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