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市场动态 > A股惊天“乌龙”背后:“内控之殇”伤了谁?

A股惊天“乌龙”背后:“内控之殇”伤了谁?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3年08月18日17:26分类:市场动态

核心提示:一个错误的交易指令,引发A股“史上最大乌龙”事件,也将光大证券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的,还有亟待修补的券商内部控制机制。惊天“乌龙”给本土券商带来怎样的深刻教训?“内控之殇”造成的伤害,又能否触动年轻的中国证券业走向完善?

新华社记者潘清、桑彤

上海(CNFIN.COM /XINHUA08.COM)--一个错误的交易指令,引发A股“史上最大乌龙”事件,也将光大证券推上了风口浪尖。

同时暴露在公众视野中的,还有亟待修补的券商内部控制机制。惊天“乌龙”给本土券商带来怎样的深刻教训?“内控之殇”造成的伤害,又能否触动年轻的中国证券业走向完善?

“乌龙事件”直指内控漏洞

8月16日早盘约11时05分,包括“A股第一权重股”中国石油在内,数十只大盘蓝筹股在巨额买单推动下集体涨停,上证综指也在瞬间出现高达逾5%的涨幅。由于大量投资者跟风买入,沪指在短暂回落后再度拉升,并在早市收盘时保持了3%以上的涨幅。

作为这波诡异行情的始作俑者,光大证券很快浮出水面。但事件的来龙去脉却显得扑朔迷离。一说光大证券投资团队在使用新系统操作时,误将模拟盘突然切入实盘。这一传言随即遭到光大证券方面的否认。

另一说是光大证券量化投资部门在购买上证50ETF时,错将“3000万份”输入为“3000万手”,导致交易金额放大百倍。网络上甚至还流传着“保洁员大妈擦拭交易员电脑误发交易指令”的版本。

不过,无论是看上去比较靠谱的版本,还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恶搞版”,“乌龙事件”都直指光大证券的内控制度。

一位资深证券界人士表示,在严格的内控机制下,交易员的自营业务交易额度都有严格限定。出现高达数十亿元的错误交易指令而未获风控系统拦截,只能说明光大证券的内控机制几乎“形同虚设”。

记者注意到,光大证券曾于今年3月发布《2012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在这份洋洋洒洒万余字的报告中,光大证券表示对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与事项均已建立了内部控制,并得以有效执行,达到了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存在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

而在与此次“乌龙事件”密切相关的“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光大证券称“针对各项业务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并通过严格论证及公司审批,保证制度及流程的全面性、合理性与可执行性。”

内控之网能否更严密?

2011年9月8日的香港市场上,中国人寿H股突现23亿股巨量买单,实时动用资金高达约433亿港元。究其原因,系新鸿基投资某客户主任错误地输入了买盘股份的数量。而新鸿基投资的交易系统自动将错误买盘拆分为较小买盘,再传送至市场。

故事的开头,似乎与此次光大证券“乌龙指”如出一辙。不过事态的发展值得玩味。新鸿基投资的那位客户主任很快便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其他交易员求助,以取消执行已被交易系统分拆的买盘。这使得最终仅有约3%的买盘被执行。

而在本次A股“乌龙事件”中,即使矛头已经指向光大证券自营业务,光大证券董秘仍以“子虚乌有”回应,并称相关传闻“说明人们不了解光大证券严格的风控”。而当天下午临时停牌后,陷入舆论漩涡的光大证券也仅仅以“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使用独立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的一则简短公告,对这一离奇事件作出解释。

目前,证监会正会同上交所对光大证券异常交易的原因展开调查,“乌龙事件”的真相也许会很快大白天下。不过,与细枝末节相比,这起事件引发的对券商内控制度的反思显然更为重要。

据了解,经过中国人寿H股400多亿港元挂单事件之后,香港当地的大部分投资机构都斥资对内部交易系统进行了升级,并为每个交易员按照内部级别设定了交易上限。在新的交易系统下,规模超过1亿港元的交易指令,可能需要经过四个层级的审批才能最终发出。

“内控之殇”伤了谁?

由于导致大量投资者跟风高位买入,光大证券被指或面临巨额索赔。这意味着一个小小的交易指令,可能让这家知名券商“很受伤”。

事实上,在中国证券史上,光大证券并非唯一因为内控机制缺失而“受伤”的券商。

在股市里有点年头的人,不会对“南方证券”这个名称感到陌生。2004年1月,由于挪用高达80亿元客户保证金及在自营业务中出现巨额亏损,有着12年历史的南方证券被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接管。次年,伴随重组后的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南方证券”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而曾为内地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华夏证券,同样因为公司治理结构紊乱、风险意识差、内控机制形同虚设,2005年末被撤销业务许可,2008年进入破产清算。

知名独立财经撰稿人曹中铭表示,上一轮的券商整顿令多家机构纷纷在市场大潮中“裸泳”出局,其教训无疑是非常深刻的。

近年来,监管层在强化券商内部控制方面屡出重拳,分类监管成为重要着力点之一。但在监管高压之下,部分券商仍屡屡触碰“红线”。上月公布的2013年证券公司分类评级中,平安证券被从A级大幅调降至C级,为其在万福生科造假案中的违规行为付出了代价。

然而,内控缺漏伤害的,绝非仅仅券商本身。业内专家表示,券商在内控制度方面的设计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不仅让其自吞苦果,还损害了证券行业的诚信形象,损害了整个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立身之本。(完)

[责任编辑:赵鼎]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