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新型城镇化要打造小而美“田园城市”

新型城镇化要打造小而美“田园城市”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3年05月22日04:21分类:新华社报刊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马涛

发改委牵头、多部委参与编制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目前正展开探讨。规划共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预计将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并报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央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低碳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符号”。

城镇是我国碳排放的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建立在对水、土、能矿等的大量消耗基础之上,由此导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同时,缺乏总体规划和布局的发展导致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水源短缺、能源紧张等问题突出。其中,碳排放居高不下,城镇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是我国碳排放的主体。

以2007年全国GDP排名前一百位的城市为例,利用城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的脱钩模型可以得到,100个城市里面强脱钩的仅有8个,弱脱钩的共15个,扩张连接的33个,扩张负脱钩的44个。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意味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与碳排放紧密相关,并且高速的经济增长会同步带来更高额的碳排放。

我国城镇人口年均消耗能源约为农村人口的3.5倍,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57%,如果到2020年提高到55%-60%,按照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来算,每年将增加至少1300万城镇人口,需要大量的新增能源。随之而来的污染物排放也将升高,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大气空气质量将继续恶化。由此可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化的推进受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约束,我国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强制性减缓碳排放短期内不现实,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仍需一定的碳排放空间。但为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需要降低能源消费和减缓碳排放,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发展小而美“田园城市”

积极推进城镇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注重发展小而美的“田园城市”,不应复制大而不方便的既有城市发展模式。城镇化不仅包括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主要的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变化,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要改变目前集中建设城市群的概念,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城镇化的关键,倡导低碳城市、低碳城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鼓励构建低碳中小城镇,少建国际化的、大规模的、集中的大都市,尤其是大都市群。

2020年之前,我国总体上仍属于生存式发展,目标是基本满足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一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在东部发达地区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特点的低碳、宜居、美丽的中小城镇发展模式。2020年之后,我国的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已经完成,将主要是改善式的发展,要切实转变大规模城市发展模式,关键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

基于我国人口众多,仍然需要在各个区域建立10个左右特大型城市,不仅提高城市凝聚力,也能起到经济示范作用。根据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的碳足迹分析,人口密度越大,越能改善人均碳排放。由此可见,特大城市首先要求就是人口基数大,但单纯的土地规模扩张不可取。

在特大城市影响半径内,大力发展紧凑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特点和个性,必须遏制大城市蔓延,保持核心区域的竞争优势。这能有效缩短交通距离,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把城镇居民更多的活动缩小到一个有限的区域内,可以提高城镇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因城市扩张而导致的无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城镇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有效布局广大新农村的空间形态。因为农村不仅是为城镇提供食物的基地,而且其森林和土壤的绿色生态都是很好的碳吸收净化器。同时,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商品往来,会因为距离长短而影响交通运输和商品保存中产生的碳排放。因此,农村的空间形态最好是穿插于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

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切理念和行为都要以节约和高效为原则,注重科学布局、统筹规划。低碳城镇化重点不在“城镇”而在“化”,一方面要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生态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有机替代,以及资源循环再生;另一方面要注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使城镇的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更加绿色、更有后劲,使城镇更趋于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