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航母级”外行管内行 大树底下难乘凉

“航母级”外行管内行 大树底下难乘凉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3年05月09日03:22分类:新华社报刊

“航母级”外行管内行 大树底下难乘凉

“小舢板”券商拼爹拼爷拼不过“慢婆婆”(主)

业内期盼加速推动并购重组,引入外资、民营股东

本报记者 杜雅文

背靠大树难乘凉,这是创新一年来,一些股东是“航母级”产业集团的中小券商负责人的感受。

如果要“拼爹”,他们的股东都是能上500强企业名录的“高富帅”。然而,这些股东大多为大型国有集团,主营业务与金融毫不沾边。外行管内行以及体系过于庞大、管理体制过于僵化,让这些券商在创新政策密集出台的今天,深陷“小脚穿大鞋”奔跑的窘迫。

有券商负责人认为,中小券商应是求新求变最有活力的群体,除找准着力点、加快创新外,加速推动此类中小券商的并购重组,实现股东的多元化,引入外资、民营股东,不失为一条出路,这实际是放这些证券公司一条“生路”。市场人士称,近期已经有一些产业集团开始出售旗下证券公司,在市场化加速推进的新格局下,未来可能出现一轮并购重组潮。

体制僵化管控过多 创新大潮中“小脚穿大鞋”

在100多家证券公司中,有不少中小券商属于“产业管金融”类型,其控股股东是非金融行业的“巨无霸”。数据显示,此类证券公司近几年的发展大多不愠不火,少有亮点,有的还连续出现亏损。在这一轮创新中,他们又面临新的窘境。

“股东管理的理念是不出风险放第一位,业绩好坏反倒是其次。”南方一家证券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业内不少跨行业国有大企业控股的中小证券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比较严格,但也往往体制僵化与市场脱节,在创新大潮中面临被动的局面。

该负责人所在的证券公司由一家大型国有集团控股,股东背景十分雄厚。在前几年的券商综合治理中,证券公司曾出现重大风险,让大股东伤透了脑筋。后来虽然出手挽救,保住了证券公司牌照,却多年来不再有大资金投入,证券公司发展也一直徘徊不前。随着股市持续低迷,公司业绩也不断下滑,最近两年亏损越来越严重。此轮创新启动之后,虽然证券公司高管多次与大股东沟通,但提出的很多发展建议难以得到落实和推动,在一些重要业务部门的薪酬激励制度方面也难以完全与市场接轨。

另一家小券商相关负责人也有同感。这家小券商的大股东背景实力更加雄厚,在全球500强企业中都排在前列,但其主营业务与金融行业相差甚远。此前该证券公司曾出现巨额亏损,经过大股东扶持给了一些项目,才勉强实现盈利。“体制太僵化,决策链条太长,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发展。”该负责人表示,证券行业正全面走向市场化,变化极快,而大股东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处于垄断地位,计划性极强,其文化也是求稳,大到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方向,小到办公用品的审批,处处都是“慢性子”。

比如买电脑,整个集团实行严格预算及统一招投标采购。年初就做好全年的计划,最多调整一两次,不会有大的变化。去年,证券公司买电脑的预算使用较少,于是今年大股东在证券公司去年实际花费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预算,然而今年却迎来券商设立分支机构松绑等创新政策,如果要进行扩张,大股东给出的预算根本不够。当别的券商已经开始招兵买马,为经纪业务新格局大干快上时,他们却还在为增加购买电脑的预算,来回与大股东解释打报告。

更让一些中小券商感到无奈的是,为严格控制风险,不少大股东从集团的后备干部序列中给证券公司委派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甚至是一些业务部门负责人。这些高管此前完全未涉足过证券公司业务,在业务发展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有的证券公司也引入职业经理人做高管,但大股东对公司财务、人事控制过严,在激励机制上与市场脱节,一批从市场引入的优秀人才,要么不适应选择离开,要么也被僵化的体制同化,丧失了市场活力。甚至还有一些人将证券公司作为跳板,希望能实现进入集团母公司工作的“曲线救国”路线。

“大股东不懂证券业务,即便有心扶持,也往往是隔靴搔痒。同时又怕出问题,于是管控过严、插手过多。”一位证券公司负责人表示,以薪酬为例,大股东集团负责人的年薪甚至比不上下属子公司证券公司的副职收入,从事传统行业的大股东对投行团队的成本更是难以理解,也就很难招到优秀的人才。

产融结合初衷遇挫 协同效应知易行难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强大的股东背景,确实能给证券公司提供更好的发展支持。一些产业集团最初介入金融领域,也是为了走产融结合的路子,实现资源整合,发挥协同效应,然而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

“光是承接大股东集团内部的业务,就足够我们吃饭了,然而这些业务要么拿不到手,要么拿到手也吃不下来。”一些券商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大股东的体系过于庞大,而作为非主营业务的金融板块,在整个集团的业务比重几乎可以忽略。

“在内部我们被叫做'三级公司’老总。”某证券公司负责人半开玩笑地说,大股东控股多家上市公司,不论是级别还是所占业务比重,证券公司都很难单独进入大领导的决策视野。此前虽提出要资源整合,让证券公司为集团上下游企业提供投行业务,然而因投入过大又难以短期内实现收益,至今还没有下决心设立投行团队。加上集团内部各个板块分管的领导不同,就连研究所的分析师想去集团其他子公司调研,有时候都吃“闭门羹”,资源整合并不是一句话的事。

“集团老总级别的领导就有一二十个,谁跟谁合得来也搞不清楚。”另一家证券公司负责人也深有体会,虽然多次提出要发挥协同效应,但很多内部项目他们根本拿不到。该负责人自嘲是“抱养”的孩子,虽然是某地国有企业下属的子公司,但当地国资委优先照顾本地的证券公司,不仅内部的项目不给他们,连股东所在地的优质项目也挤不进去。

即便大股东强势力挺,拿到的项目也未必能“啃”下来。一些大股东是航母级企业,动辄几十亿元的融资,或者在海内外进行大手笔的并购重组,而其下属的证券公司只是证券行业里的“小舢板”,即便拿到了也没有能力做好。久而久之,大量项目仍然被大券商拿走。

这就形成了怪圈,因长期受到大股东的严格束缚或特殊照顾,这些中小券商的业务能力大大退化,专业人才也很缺乏,甚至缺少相关业务牌照,只能依靠大股东过日子。导致大股东越发不敢增加对证券公司的投入,或者把更多项目委托给他们,反过来使其业务能力进一步退化。

产业集团或加速退出 并购重组有望潮涌

在证券行业加速市场化的情况下,“外行管内行”的矛盾日益突出。几个月前,中航证券发生人事地震,传闻是管理层与大股东理念不合。目前,由北京首旅集团控股的世纪证券也在实施并购重组,南航集团4月初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所持有的天源证券有限公司80.47%股权……资深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证券行业创新的深入,一些产业集团可能会选择退出证券行业。

公开信息显示,2006年南航集团以1.48亿元入股天源证券,成为公司控股股东,虽然天源证券最近几年持续亏损,但如果该项目转让成功,南航集团仍将获得4.32亿元的投资回报。

“随着改革深入,证券公司牌照的稀缺性将消失,一些国有大股东可能会加速退出该领域。”某证券公司负责人认为,一些产业集团本身就是作为财务投资者进入金融领域,并没打算长期经营,目前趁着牌照溢价还未全部消失,脱手卖高价是不错的选择。另外一些地方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尽快退出非主营业务,而其旗下证券公司长期亏损,正好顺水推舟卸掉这个包袱。

多位证券公司负责人认为,一些产业集团主动退出这一行业,实际上是放了证券公司一条“生路”。长期以来,此类证券公司不是在市场化体系下运行,其受行情影响造成业绩波动性很强,已经让大股东觉得难以掌握。现在创新政策频频出台,市场进一步放开,使得大股东对于证券公司未来发展方向感到非常迷茫。于是证券公司越亏损,大股东越下不了决心投入,而越不投入又导致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大股东的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必然延误证券公司本轮发展良机。“希望监管部门也应积极允许并推动并购重组,加快中小券商的市场化步伐。”某券商负责人说,“不仅可以降低大股东持股比例,也应该允许中小券商引入民营、外资等其他类型股东,以增强市场活力。”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