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两因素催生套利空间机构大宗交易参与度快速上升

两因素催生套利空间机构大宗交易参与度快速上升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2年12月25日09:5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记者 申鹏

作为竞价交易的补充手段,大宗交易在二级市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除体现为交易额的快速增长外,还体现为参与者范围越来越广。今年以来大宗交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机构专用席位交易活跃程度明显提高。市场人士指出,大宗交易的应用增加了资金的博弈手段,使得跨市场套利成为可能。一方面,两个市场的交易价格在短时间内可以割裂开来,价差可以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中存在大量持股成本极低的投资者愿意以较高折价率出让股份,因此价差空间足够大。由于套利具有相对较低的风险,这对于资金量大、市场触角长的机构资金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

机构专用席位交易74亿元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2月21日)的5787笔大宗交易中,有253笔有机构专用席位参与,涉及86只股票,合计成交10.76亿股,成交金额73.6亿元,占到全部大宗交易成交额的5.98%,较去年同期上升约2个百分点。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参与者的成分看,大宗交易的重要性空前提高,已经对竞价市场形成难以忽视的影响。

市场人士指出,与竞价交易市场相同,一些重要席位在大宗交易中的动作也会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除了指向基金的机构专用席位外,还包括指向券商的交易单元、著名QFII席位、保险公司资管席位等等。实际上,这些交易席位在大宗交易上的出现频率并不亚于交易所公开的龙虎榜信息,而且其交易量往往更大。

从统计结果来看,机构专用席位的大宗交易行为具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在交易标的上侧重于权重较大的蓝筹品种;二是买入中小市值股票时的折价率都非常高,大多在10%以上;三是作为卖出方时,交易的折价率通常比较低,平均在5%左右。分析人士认为,这种特点实际上反映了机构资金参与大宗交易时具有策略上的趋同性,而这可能进一步反映了目前参与大宗交易的金融资本多是为套利而来。

两因素催生套利空间

有分析人士指出,大宗交易和竞价交易这两个市场之间一直存在套利空间,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首先是这两个市场的交易规则、人群、平台不同,使得大宗交易与竞价交易的价格可以在短期割裂开来。一般情况下,竞价交易不会灵敏地跟随大宗交易价格。大宗交易的交易行为本身也不会对股票价格造成冲击。

其次是目前A股市场中存在相当多的低成本股权,保证价差空间足够大以实现套利。这些低成本股权主要来自于次新股的解禁股,过去数年A股市场上的新发行股票普遍估值较高,因此首发原始股东在上市初期就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而这些股东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并不打算长期参与公司经营的私募股权基金(PE)。此类股东的减持行为多发生在大宗交易平台上,且出手时可以接受较高的折价率。

因此,大宗交易平台上就出现了这一类似于先批发后零售的生态链条,这在中小市值股票上尤为多见。不过,由于在竞价市场上“零售”低价筹码时存在冲击成本,因此最终获利比例可能并没有实际看到的高。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流动性好的股票,通常折价率会比较低,而流动性差的股票,折价率就相对高。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机制存在,因此大宗交易与竞价交易之间的套利还将长期可为,不过,随着参与者越来越多,同时竞价交易对大宗交易的价格反应将趋于灵敏,可能会明显压缩套利空间。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