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信托渐近“7”时代 “逐利狂热”待降温

信托渐近“7”时代 “逐利狂热”待降温

评论
分享到
中国证券报2012年12月20日02:41分类:新华社报刊

核心提示:截至11月底,信托资产规模达到6.98万亿,即将进入“7”时代。然而,信托业暴露出来的风险问题亟待关注。信托行业若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更重视风险防控,着眼于行业长远利益形成良好的发展理念。

□本报记者 高改芳 上海报道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11月底,信托资产规模达到6.98万亿,即将进入“7”时代。

目前,信托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一些信托公司在房地产等领域的业务风险逐渐暴露。“把做房产这种有形资产为特点的业务经验,简单照搬到矿产、艺术品那些价值难以评估的项目,留下了不少隐患。这些问题最终都会暴露出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界资深人士指出。

业内人士较一致的看法是,过去管理的巨额信托规模与丰厚的盈利,并不能完全证明信托公司的理财能力,也无法分辨出各家信托公司之间的差别。一时潇洒,并不代表能活得健康长久。未来信托业风险事件还会发生,各家信托公司的风控理念、风控机制将得到真正检验,它必将揭示出各家信托公司的真面目。

发展理念亟需完善

万向信托董事长肖风表示,信托资产目前虽然有6万多亿,但完全是从贷款、融资角度来开拓的,隐含的监管要求是刚性兑付。而券商的客户风险承受能力都很高,客户都明白高收益一定对应高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券商做通道业务更有优势。而信托面临的问题是,到底把自己算作货币市场的机构,还是作为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的机构?因为信托的监管框架是基于货币市场的,如果什么都做会有冲突。

此外,信托业以利润为导向的飞速发展也引起了业界担忧。一位在信托界从业10余年的资深人士指出,2002-2006年,许多信托从业人员曾经有过短暂的理想追求,2006年后逐步蜕变为随波逐流、追求短期利益。原来信托公司还设立研发部,后来逐步撤销,转而设立越来越多的业务部门。以收入、利润为导向,股东(董事会)考核公司高管,信托公司高管再考核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再考核员工,利润压力层层传递。业绩提成是唯一最好的激励手段,业务人员越来越不像是信托公司的雇员,而像是大家在搞合伙制、承包制。现在衡量一个信托业务人员的标准已经改变,是否懂得信托法理精神、是否专业尽责都不重要,能带来项目,找到资金对接,就是合格的人才。许多人从其他金融行业转行来到信托公司,没有兴趣了解信托,关注的只是信托公司的业务提成激励措施。

不仅如此,近年来,从交易对手选择、合同条款设计等可以看出,一些信托公司利用客户(委托人)资金与交易对手(如房产开发商)对赌。2009年至今,整个信托业已经形成追逐巨额利润的狂热氛围,有的信托公司收取的信托报酬与相关顾问费几乎接近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随着信托公司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一些信托公司淡忘了“为受益人谋取最大利益”、“受托人履行谨慎、勤勉、专业、尽责义务”等信托法宗旨。

行业风险逐年增大

申银万国最新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以及泛资管平台建设将使信托原有的跨市场套利机会逐步收敛,削减信托产品的制度红利。短期来看,信托渠道还面临监管从严的政策风险。未来信托的优势将体现为场外市场金融工具的创设能力和灵活的产品结构设计。

信托业内人士也认为,业务操作的具体问题不解决,未来信托公司的业务扩张将受到阻碍。信托产品没有公开交易、流通市场。这样造成的弊端在于,投资者无法对持有的信托产品止损,信托公司始终承受着信托到期能否正常清算的压力,为了维护声誉,对贷款类信托产品“刚性兑付”。作为投资者持有的信托单位流动性不足的补偿,信托公司必须向投资者分配较高信托收益,从而增加融资企业的成本。

近年来,信托公司被迫逐步降低业务风险控制标准。优质大企业议价能力强,面临行业内外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涌向融资困难、愿意承担高利率的民营房产、矿产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整个行业的业务风险在逐年加大。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集合信托产品向投资者披露的信息偏少,严重缺乏对公众的透明度,投资者、市场人士无从判断信托公司的风险程度、真实的历史业绩。即使有的集合信托产品出了问题,信托公司内部悄悄处理,无碍其开发新业务,公司声誉依旧。此外,银行对于信托公司合作伙伴的选择,一直不在乎各家信托公司的风险控制,只关注自己的获利程度。风险控制严谨的信托公司业务难度越来越大,胆大的信托公司则赚得盆满钵满。信托行业若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更重视风险防控,着眼于行业长远利益形成良好的发展理念。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