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尴尬的再融资

尴尬的再融资

上海证券报2012年11月21日04:11分类:新华社报刊

⊙记者 吴正懿  ○编辑 孙放

有总比没有好。在萧条的市况之下,使出浑身解数的上市公司,将再融资的预期底线一降再降,却仍难免尴尬收场。在与时间、市场、投资者的艰辛博弈中,上市公司亟待重新审视再融资模式。

报喜鸟是再融资“失意群体”中的新成员。公司的公开增发招股意向书显示,原计划增发不超过1亿股,实际发行数量为5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00万元。回顾增发历程,今年5月31日,报喜鸟收到证监会的核准文件,有效期为6个月。此后,随着市场持续震荡,报喜鸟将增发数量下调为不超过3000万股。如今,在大限将至的境况下,报喜鸟的增发计划再度大幅瘦身。

“同病相怜”的还有中航电子。公司上月完成定向增发,仅获3家机构认购,实际募集资金仅有6.6亿元,与原计划的33.98亿元募资数额相比缩水8成。再往前看,除了大股东包揽增发股份的情形,大多数增发案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

对照募投项目,报喜鸟与中航电子所获资金无异于杯水车薪。报喜鸟原计划投入的营销网络优化建设项目总投资高达15.5亿元;中航电子原拟投向航电系统领域产业化建设等三个项目,总投资额高达33.98亿元。一个共同的担忧是,在低成本再融资渠道“失灵”的状况下,公司如何通过其他方式筹集所需资金?另外,在融资成本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募投项目的收益率是否会因此打折扣?若融资乏术,公司后续又会否变更募投项目或缩减投资规模?在宏观经济增幅放缓的环境下,这些均存在一定变数。

与此同时,不少“与时间赛跑”的再融资公司还在煎熬中。高鸿股份于5月30日收到证监会核准批复,其最新股价仅比定增底价高出5%;鲁丰股份亦5月30日收获证监会核准文件,最新股价比定增底价高出7%。如此微薄的“价差”,难以吊起机构投资者的胃口。

诚然,再融资遇冷的“罪魁祸首”可归因于市场。但从公司角度解析,在制订增发方案时,公司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宏观环境及行业趋势的变数?其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测的投资回报,是实况还是“画饼”?以新民科技为例,公司近期披露风险提示称,定增募投项目的产品毛利率大幅低于预期,预期效益存在不确定性。尽管该公司所处的行业景气度确实萧条,但当初的研究报告是否也存在高估的成分?

值得追问的是,综观以往的定向增发修订方案,只见调整增发底价、缩减募集资金规模,从未见公司主动调低募投项目的盈利预测。而募投项目,原本就是定向增发的核心依托,理应随着外部环境而动态变化。在宏观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募投项目回报率夹带“泡沫”的背景下,投资者对定增项目望而却步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需关注的现象是,几乎每家忙于增发的公司,都会推出大股东或高管增持、延长股票限售期,甚至发布大订单等利好消息,以“护航”定向增发,却往往收效甚微。事实上,在类似招数频频亮相的背景下,投资者早已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将此视为“作秀”。

说到底,要想长久地赢得投资者的心,并不是靠“临时抱佛脚”的投机与讨好,而需要公司一以贯之的专注与踏实,以业绩说话。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