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记者观察市场盼调油价尽早“短平快”

■记者观察市场盼调油价尽早“短平快”

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15日04:01分类:新华社报刊

□本报实习记者 官平  

成品油再临调价窗口。当市场对下调油价翘首以盼的同时,对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的呼声再次响起。

中国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是2009年5月推出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即当国际市场(布伦特、迪拜及辛塔三地)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最近四次调价国家相关部门更是“按时兑现”,一旦油价调整窗口打开绝不拖延。不过,现行机制却一直被认为存在不透明、调价不到位和容易被投机者利用等缺陷。不少人疑虑,成品油定价机制距离“短平快”到底还有多远?

截至11月12日,今年以来共调价7次,四涨三跌。从今年调价时间间隔来看,时间最长的50天,最短的29天。从调价幅度来看,汽柴油上调幅度为300元至600元之间,下调幅度为300元至530元之间。

而国际原油价格变化则比较频繁。就布伦特原油来说,从9月10日至11月12日,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累积跌幅达到4.89%,而其振幅高达11.36%,期间并没有连续22个工作日价格变动超过4%的。

对于现行的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不少人认为时间太长。有市场人士认为,调价周期长,比较容易引发“无风险的”套利投机交易,由于企业及终端消费者可以提前一周或更早预判零售价的调整,因此会提前大量囤货或抛货,引发市场剧烈波动。

除了普通百姓呼吁改革之外,国内石油巨头对此也颇有微词。比如2011年,中石油相关人士就曾提出成品油价调整不到位导致炼油业务亏损的情况。而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供应短缺,容易造成油荒。

   此外,成品油定价参考标的也颇受争议。有人提出,仅参考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机制的做法造成国内供需脱节。当前,中国虽然是石油进口大国,但中国在原油市场上仍毫无定价权可言,且原油短期涨跌跟中国几无关系,不论国内是淡季还是旺季,均按照国际原油市场来调整,颇显被动。

市场上,对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还有不少其他批评,比如没有公布成品油定价公式,市场不透明,以及该机制有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胀”等。

为此,近期有市场人士猜测相关部门可能会根据市场“诉求”颁布新的定价机制,比如将调价周期22个工作日改为10个工作日,将价格变动幅度4%的“红线”取消,以及变更参照标的等。

实际上,自2011年以来,官方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声音便不绝于耳。可以确定的是,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确实不能令市场满意,而国家相关部门推出新的定价机制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责任编辑:周发】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