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广发期货看市:经济模式转变商品市场阵痛

广发期货看市:经济模式转变商品市场阵痛

中国证券报2012年10月29日04:01分类:新华社报刊

□刘清力

1995年前后东亚、东南亚诸国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回顾历史,上个世纪50~60年代日本复苏,70~80年代四小龙兴起,80~90年代中国经济起步等,虽时间上有先后,但经济发展模式却都有相似。

起初,诸国在政府引导下维持高储蓄率,然后通过控制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系统,指导或调控贷款方向,将储蓄尽可能多地转化为投资,注入到政府希望发展的重点产业,亦即工业,以形成资本。同时,对FDI也都持开放态度。FDI不仅扩大了东亚、东南亚诸国的资本规模,也造成先进思想、管理知识与技术向亚洲转移。此外,当时诸国政府对民间投资也持更积极的态度。

1995年左右,亚洲约50%的人口是21岁以下的青年。诸国政府将教育经费集中在基础教育上,使这些人口适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素价格也交给市场决定,而政策注意力在汇率上。东亚、东南亚诸国多数都压低本币汇率,如80年代之前日本就将兑美元汇率锁定在360上下,90年代中国则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维持在8以下等等。目的在于推行进口替代,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贸易发展反过来又使国内工业结构改变,出口也从资源品到工业制成品。可以说东亚、东南亚诸国的发展得意于自由贸易,中国加入WTO后尤甚。

我国也正是沿着这条路径发展的。当然1995年前后,中国也面临政府对经济干预太多、国有企业低效、银行呆坏账增多、农业受损等等。中国经济仍维持高速健康发展。

问题在于出口方面。美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就市场遭遇经济危机,间歇性衰退不断。1985年,美国削减因冷战导致的赤字使美元大幅贬值,不仅阻断东亚、东南亚出口导向型模式,更引发资本过多流入诸国,以至以往控制通胀的手段失效,终于资产价格,尤其是不动产、证券价格大幅上涨。著名的“广岛协议”也是此时签署。21世纪头10年,美国先因网络泡沫破灭维持低利率,2008年危机后又连续3次推出QE。一要压低美国利率以刺激投资,如果这些资金不能通过金融系统流入实体经济,所有政策都是惘然。二则是故伎重演,令美元贬值。因欧美金融体系在2008年后“去杠杆化”,对通货的制造能力下降,所以并没有造成较严重的通胀。但大量资本流动依然存在,都流入金砖四国,尤其是中国,多数流向房地产、证券、商品等资本市场,加上国内4万亿的刺激计划,直到2010年通胀抬头。

实践证明,美欧经济未完全恢复,财政债务问题未解决前,大量注入流动性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国内经济偏冷一些,而不是偏热一些,会更加有利于经济健康。偏冷一些就需要让经济增速下降,还要回收2008年注入的大量通货,维持人民币较低汇率水平,使之处于缓慢升值中。另外,完全也有必要控制房地产市场,因为房地产市场牵涉太多,易使资产价格上涨,终致商品价格上涨,引发通胀。对房地产投资的减量可由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填补,毕竟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比房地产投资更加容易控制。

这种偏冷的经济状态可能不是短期,而是中长期问题。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的轨道向低速增长的轨道转变。这种转变是不好受的,尤其对投资者而言。这对大宗商品而言也不是什么好事,直接导致需求下降。尤其是2012~2013年,市场还不适应低速增长时,悲观情绪会过度,商品价格跌幅也会加深。等到适应经济转变后,一切又都会理所当然,商品市场就将重新稳定,经济略微走好时商品价格也同样还会上涨。然而,在偏冷的经济状态还持续时,商品价格的这种上涨将不是长期趋势,而最多是中期趋势。

【责任编辑:周发】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