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创业板 > 创业板解禁洪峰将至 市场会否遭受冲击?

创业板解禁洪峰将至 市场会否遭受冲击?

新华08网2012年10月26日20:05分类:创业板

核心提示:尽管逾30家创业板企业宣布延长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锁定期的承诺,然而对于“洪峰”的冲击,以及对“三高”、“圈钱”、“套现”的质疑依然影响着投资者情绪。在专家看来,只有制度创新方能缓解市场压力。

新华08网上海10月26日电(记者桑彤、沈而默、郑钧天)三年前,10年磨一剑的创业板正式登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舞台;三年后,首批创业板面临大规模的解禁压力。尽管逾30家创业板企业宣布延长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锁定期的承诺,然而对于“洪峰”的冲击,以及对“三高”、“圈钱”、“套现”的质疑依然影响着投资者情绪。在专家看来,只有制度创新方能缓解市场压力。

解禁压顶:创业板“大非”冲击市场

转眼间创业板诞生已三周年。10月底,首批登陆创业板的公司将进入全流通时代。据统计,今年共有39 家创业板公司解禁,解禁市值447亿元。

光大证券分析师刘名斌指出,此次创业板解禁市值高企主要是因为第一批创业板公司上市时限售股锁定期为3年的那批首发原股东的限售股解禁所致,这批原发股东主要是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重要高管等在内的重要股东。

一位股权投资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其在创业板公司未上市前就已跟投了几家公司,但是这两年经济环境整体下滑,企业利润不如预期已是普遍现象,而小公司利润下滑非常厉害。虽然部分公司有政府补贴也远不如预期。据其了解,解禁期一到,部分企业高管一定会退出。

数据统计,三年来创业板共造就735位亿万富翁,2489位千万富翁。目前已在创业板上市的355家公司,共有原始股东3668位,持股总市值高达3800多亿元。这意味着355家公司平均每家公司制造两个多亿万富翁。

对动辄数以亿计“天上掉下来”的财富,急于套现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在“大非”解禁之前,一些重要的股东已开始一系列减持操作。

同花顺数据显示,过去3年,共有243家创业板公司出现了重要股东在二级市场的交易记录。其中,增持的只有44家,减持的却高达179家,另有22家持平。减持总股数达8.6亿股,净减持的市值达179亿元。

尽管有30多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对解禁后的股份做出在一段时间里不减持的承诺或者延长了锁定限售期的承诺,但在海富通基金看来,延长锁定期对市场而言仅仅只是情绪的触动,并不能真正改变减持意愿及市场供求。

“短期看对市场或许是利好,但解禁潮最终仍会到来,创业板大股东的集体承诺只是将短期解禁的风险延后,最终的解禁大潮仍会到来。”海富通基金指出。

延长锁定:解禁洪峰对市场有暂时影响

解禁潮确实存在,市场对于解禁潮的担忧也一直未消退,不过随着解禁期的延后,创业板的解禁压力并非想象中那样巨大。

在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杜鹏看来,这次脉冲式解禁短期对于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的弱势市场格局下,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应该会受到较大拖累。

“但是从长期的实证观察看,由于本次解禁的股票份额都属于大非持有的禁售期在三年及以上的情况,当前创业板股价总体低迷,大非套现的时点不佳,套现动力不足。对于市场方面的影响应该更多体现在心理方面的冲击。”杜鹏说。

汇丰晋信低碳先锋基金经理刘辉也表示,创业板解禁潮的确会对于中小盘股票整体的估值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这仅在心理层面。

海富通基金研究总监丁俊认为,解禁潮无疑会给创业板带来明显分化。创业板整体估值偏高是确定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是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符合经济发展趋势且代表新兴领域的公司,这些公司还是可能带来高速成长的,在估值和股价上具备一定支撑。但是对另外一批估值偏高、成长乏力的公司,冲击会比较大。

星石投资首席策略师杨玲表示,需要分化地看待创业板大小非解禁的影响,如果解禁后个股估值回归安全边际会构成好的买入时点。“不过,目前买入会首先考虑安全边际,如果承压较大我们会在解禁潮之后再考虑,而业绩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是买入的考虑因素。”

从解禁数据来看,若将承诺在一段时间里不减持的股份视为这段时间里的限售股,进行相应的调整。调整之后,光大证券测算显示,今年10月份的解禁市值下降至180亿元,而明年1月份的解禁市值则大幅上升至417亿元。

整体来看,机构投资者对创业板还是保持谨慎态度,短期回避成为大多私募基金的共同选择。据私募排排网数据中心调查显示,66.67%私募表示短期回避创业板,仅有4.76%私募表示会继续持有创业板股票。

追本溯源:制度创新方能缓解市场压力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纳斯达克”却演变成为滋生“三高”、“圈钱”、“套现”等诸多问题的温床,使二级市场投资者伤痕累累。

在不少专家看来,延长锁定期显然是缓解市场当前压力的一大手段,然而“治标不治本”,创业板会否成为 “造富板”、“套现板”,最终能否平稳过渡仍受到多方关注。

尤其是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成长性备受质疑。创业板头顶创新型、高科技、高成长性的“光环”,但毫无疑问,这一“光环”早已“被褪色”。

财经评论员曹中铭指出,从挂牌公司的类型来说,尽管不乏创新型与高科技企业,但创业板更像是深市的第二个“中小板”;而从成长性来讲,创业板不仅无法与中小板相媲美,甚至于常常还被沪深主板远远地抛在后面。

对此,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连起建议,尽可能让好的公司上市,在制度层面一定要把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区分好。他表示:“这两个究竟哪个是在创业板里,哪个在中小企业板里一定要区分开,在一个跑道上乱跑是不行的,应加大财务报表披露频率用这个来区分。”

而建立更加严厉的退出机制,对打击企业过度包装和上市业绩“变脸”更为行之有效。根据此前的退市规则,创业板退市制度已严于主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经审计的年报显示公司出现净资产为负即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处理”措施,第二年年报显示净资产继续为负即暂停上市,暂停上市之后的首个中期报告公司净资产继续为负即终止上市;创业板公司股票出现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金额低于100万股的情形即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处理”措施,其后再次出现连续12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金额低于100万股的情形即终止上市。

尽管如此,张连起建议,应鼓励自愿退市制度,并建议可以考虑建立备案制。

【责任编辑:范珊珊】

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查看全部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发言须知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