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打造独特的马产业

打造独特的马产业

经济参考报2012年09月26日04:21分类:新华社报刊

新华08网北京9月26日电(经济参考报记者 梁倩 贾立君 达拉特旗报道)看到蓝天白云下生龙活虎奔驰的群马,60岁的奇世业老人嘴角翘起笑容、额头的皱纹舒展开来:“牧民现在多数在养牛羊,马却几乎要被人们遗忘了,我们应该把马文化重新拾起来,打造独特的马产业。”

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县)展旦召苏木(乡)的奇世业,是700多年前大元帝国的黄金家族后裔,他在自家经营的窝阔台旅游景区一幢高大的蒙古包里,指着一面墙上密密麻麻但线条清晰的家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他这一代是成吉思汗第34代子孙。

近些年令奇世业老人难以释怀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事物悄然淡出人们的生活。因为,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猛发展,农村牧区机械化生产方式大面积普及,大量马匹失去用武之地。

曾在当地某国有企业任职的奇世业,几年前因企业改制回到牧区后,发现昔日数量庞大的马群不见了踪影,许多人家甚至连一匹马都不养了。“马是很有灵性的家畜,特别是我们蒙古族人民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它早已融入历史,凝结着许多文化元素,这个根本我们不能丢。”于是,四年前他开始在自家2000多亩草场上重新饲养马群。

“过去养马都是为了骑,现在却不一样。”奇世业老人说,尽管本地蒙古马耐力强,而且具有耐热、耐寒、耐粗饲料、抗病能力强等优良特点,但蒙古马毛色较暗、个头较矮,短跑速度较慢,在如今风靡全球的国际马术赛事上其奔跑速度并不占优势。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对其品种进行改良。“要与国际接轨,让它长得高大起来,奔跑速度要有提升。”眼下,他正在利用西方国家的纯血公马,对自己的蒙古马群进行改良。他指着四匹实验性改良出的小马驹说,“你们看,它们要比其他同龄马驹高半尺左右。”眼下,他的上百匹母马已有60多匹成功受孕,有望生下更多改良马驹。

“等到明年,如果我的这群马生下60匹改良小马驹,少说也能卖300万元。”他说,“养马本来就是我们'马背民族’的长项,我们要重振旗鼓,挖掘土生土长的马文化,打造一种优势产业。”

奇世业老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近几年地方政府在挖掘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马文化的包装与打造,去年起,达拉特旗政府决定每年搞一次国际马文化节,将世界各国名马与骑手邀来进行马术比赛,也请国内外专家前来举行马文化论坛,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马文化与马产业的发展。而他也乘势而上,将自己的部分马匹投放到附近的旅游景区供游人乘骑、观赏,经济效益不错。如今,他所繁育的蒙古马小马驹每匹市场价为5000多元,改良后的小马驹价格高达5万至10万元,前景甚为可观。

达拉特旗旅游局局长温云耀介绍,30年前全旗养马数量在2万匹以上,后来一度缩减到不足千匹,在旗里打造马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下,目前全旗马匹数量增长到3000多匹,不少群众像奇世业一样养起了消失多年的马匹。“马产业是一个生态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他说,旗政府计划要把马产业与现代农牧业相结合,以生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载体,推动沙漠治理、发展马文化经济,从而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地方经济增长新引擎。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如今内蒙古许多地方像达拉特旗一样在重塑马文化、打造马产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马背民族”欲奋马扬鞭大做传统的“马背文章”。

【责任编辑:周发】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