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新华社报刊 > 百年红河的绿色畅想

百年红河的绿色畅想

经济参考报2012年09月19日04:21分类:新华社报刊

新华08网北京9月19日电(经济参考报记者 李萌 采写)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红河航道上“大船三百,小船千艘,来往如蚁,盛况空前”。在过去近百年间,红河州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从云南省会昆明出发,沿着百年历史的滇越铁路一直向南,便来到了中越之间最大的陆路口岸——河口。在联通中越两国的河口大桥上,大货车满载着货物排起长队等待通关,边民们拉着装满杂货的小车来来往往。桥下滚滚红河水生生不息,横穿越南北部后,从海防港奔流入南海。

站在桥头,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祖国大西南开放发展的脉动是如此真切。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河口县委副书记李保欣告诉记者,2003年以来,河口口岸进出口货运量一直位居云南第一位,已成为云南最繁忙的口岸,作为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它的变迁折射了红河乃至整个大西南的发展历史。

河口历史上就是中国与越南、东南亚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和咽喉,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二条通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红河航道上“大船三百,小船千艘,来往如蚁,盛况空前”。1895年清政府辟河口为商埠,1910年连接中国和越南的滇越铁路建成通车,河口成为云南对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西南边境线上的一座新兴商业城市,商贾云集,商号林立,热闹非凡。

“在过去近百年间,红河州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它的每一步发展可以说跟河口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保欣说,红河的锡金属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位,影响着世界市场的价格,而最早一批锡矿开采冶炼机械设备就是从河口运入中国的,此外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电站发电机组也是从河口运入。

据史料记载,1909至1939年期间,大批先进设备从河口通过滇越铁路运入中国,红河个旧、蒙自等地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个旧锡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年平均锡产量7840吨,有5年还突破了1万吨。31年间,大锡出口量占全国同期出口量的89.2%,出口值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0%以上。这一时期成为历史上锡生产的最好水平,是云南锡业发展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也由此揭开了云南冶金工业机械化生产的序幕。

早在1917年,滇南小城个旧的大锡产量已居世界第二,英国《大不列颠词典》将个旧称为“锡都”,闻名海内外。随后的几十年间,草坝酒精厂、小龙潭煤矿、开远中南火柴厂、林机厂等一大批化工及机械制造企业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铁路沿线的个旧、开远、蒙自等节点城市迅速发展起来。随着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设备的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理念悄然生根发芽,推动红河州一跃成为滇南工业重镇。

“十一五”期间,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州生产总值相继突破了400亿元、500亿元和6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幅度达11.5%。

新中国成立至今,红河州一直作为滇南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云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推动下,红河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锐意进取。1985年至1986年,各类企业迅速增长,全州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735个发展到10282个。

这一切都为今天红河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红河州形成了以矿产、烟草工业为支柱、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间,红河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州生产总值相继突破了400亿元、500亿元和6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幅度达11.5%。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红河州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5亿元,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通车里程达到1.97万公里,乡镇公路通畅率达95.3%,建制村通达率达99.2%。玉溪—蒙自、蒙自—河口、云桂三条电气化铁路先后开工。在能源建设方面,红河州建成了6座中型水电站和3座2*3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新增电力装机340万千瓦。“云电送粤”、“南通道”和“对越送电”等输变电工程相继建成。此外,通信基础设施条件也持续改善,互联网、移动电话网通信容量、普及率稳步提高,“数字乡村”实现州域全覆盖。城镇化水平也由“十五”末的31%提高到36.2%,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50平方公里。

此外,红河州不断加快建设国际大通道和对外合作平台的步伐。昆明-河内经济走廊、中国红河-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河口口岸基础设施和出入境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与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多领域的合作更加密切。“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9.61亿美元,比“十五”期间的15.45亿美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6.6%。累计利用外资5000多万美元,境外协议投资7670万美元,协议工程承包额7345万美元。

在农业发展方面,“十一五”期间红河州农业总产值达到173.97亿元,年均增长7.2%。粮食连年丰收,年产量突破了140万吨。蔗糖、茶叶、畜牧和林果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有效推进。同时,新型工业化也全面提速,五年累计完成非电工业投资43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1倍,建成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州域工业总产值由“十五”末的371亿元增加到853亿元,年均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21.5亿元增加到265.6亿元,年均增长11.5%,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4.9%。

在传统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红河州科技创新能力也明显的提升。全州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场)29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级高新企业11户。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8项,农科培训、科技普及力度不断加大。

2011年,红河州完成生产总值780.64亿元,是上世纪50年代建州初期的近60倍,完成财政总收入195.3亿元,是建州初期的690多倍,综合实力跃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前列。

十二五”建设的新时期,红河州将努力探索绿色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以从境内奔流而过的红河和河口口岸为依托,发展多种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探索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红河谷国际绿色经济走廊。

进入“十二五”建设的新时期,在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面前,红河正努力做出新的探索。

红河州委书记刘一平说,近百年的现代工业发展历史,在红州基本形成了符合州情、富有特色,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实力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红河州工业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但是,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经济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以往单纯依靠投入资源、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靠卖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支撑工业快速持续发展,更不可能支撑全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是红河州未来推进工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红河在未来加快发展的突破口。

“工业经济发展长期积下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以及资源环境性矛盾正日益凸显出来,但国家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为红河提供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刘一平分析说,一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将重点支持西部地区交通、能源项目建设,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重点工程投入,红河加快项目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机遇。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和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战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交流合作,以及对东南亚经济战略的调整,对红河州来说,更加有利于发展导向、战略、市场、产品、技术、资源与东盟的有机融合,必将提升红河的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为全州带来巨大的商机和难得机遇。三是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面临产业升级换代,向内地实行产业、技术、资本转移,这必将为红河州承接产业转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带来巨大的机遇。四是红河州多年积蓄的发展潜力开始逐步释放。“十一五”以来,随着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建成或即将建成投产,红河州公路、铁路等运载能力大幅提升,物流成本将逐步趋于合理,能源、电力供求保障进一步增强,市政、信息建设覆盖面加大,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全州工业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红河调研时指示:“把红河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的自治州”。

刘一平表示,在“十二五”建设的新时期,红河州将努力探索绿色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以从境内奔流而过的红河和河口口岸为依托,发展多种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探索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红河谷国际绿色经济走廊。

2011年8月红河州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建设”的任务,把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建设作为全面推进红河新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特色林产业、生物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新型矿产业等七大产业,把“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建设成为云南跨境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屏障、沿边开放的新前沿、扶贫开发及跨越发展的试验示范区、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基地、南北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据介绍,今后10年红河州将围绕建设山城谷、梯田谷、生态谷、生物谷、果蔬谷、蝴蝶谷的目标,投资3329亿元,实施409个重大项目,培育开发绿色产业,建设更加美好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长足发展的综合环境体系,推动红河州再次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

红河谷将打通绿色经济走廊

滚滚的红河水从云贵高原奔流而下,横穿哀牢山腹地,经过千百万年的冲刷,将红土高原深深切割出一条奇丽富饶的峡谷——红河谷。已经逝去的千年岁月中,一代又一代人在它的哺育下繁衍成长。

依靠上苍慷慨赐予的珍贵矿藏,红河在近代百年的历史中已经闻名于世,头上环绕着“世界锡都”“云南工业发祥地”等一串串耀眼光环,但今天的红河人没有骄傲自满,他们看到了过度开发给大地造成的创伤,他们立志开创出新的一条绿色和谐的发展道路,采用绿色发展的理念统筹红河沿线资源开发,打造一条“绿色经济走廊”,在新时期谱写一个老工业基地的“绿色畅想”。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发展历史中,红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因红河得名,而红河沿岸是铅锌、锡、铟、镍等矿产资源蕴藏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红河州已探明有色金属储量就有640多万吨,其中锡储量占全世界的24%,铟金属储量达2000吨,年产80吨,储量和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一。

锡矿的开采冶炼在红河有着最为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锻造出世界第一块闪着银光的大锡。1917年,滇南小城个旧,锡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个旧“锡都”因此被载入英国《大不列颠词典》,蜚声海内外。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发展历史中,红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红河州委书记刘一平说,作为滇南工业重地,红河州的锡、铅锌、铟等矿产资源开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举足轻重,但红河州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愈发明显。为此,红河州以资源富集的国家河流红河和中越河口口岸为依托,发展多种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探索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绿色经济走廊,加快老工业区的发展转型。

为此,红河州作出一系列探索,依托红河流域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交往的区位优势,打造红河谷国际绿色经济走廊,一方面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着力开发河谷立体农业、特色生物产业、清洁可再生能源、矿产资源和民俗休闲度假旅游等绿色产业。

在绿色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把“绿色”发展的理念放在第一位。

据介绍,红河谷流域除了分布有大量珍稀矿产资源外,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还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稀有金属和动植物资源王国”。

红河沿岸铜、锡、铟、镍等矿产资源储量极为丰富,其中红河州的锡、铟等稀有金属储量和产量在全球市场举足轻重,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据统计,红河州已探明有色金属储量就有640多万吨。红河上游的玉溪市也已发现各类矿产近50种,其中铬、镍保有储量居云南省第一位,金、铝土居全省第四。据红河州蒙自矿冶公司总经理黎维中介绍,目前公司的白牛厂矿山已探明的铟金属储量达2000吨,公司年生产能力50吨,目前产量和储量都位居全国第一。

同时,红河州境内有珍稀保护树种116种,乔灌木植物占全国总数的1/4,是橡胶、剑麻、草果、南药、香蕉等经济作物的优质产区,生态农业和生物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至2011年底,全州建成生物药原料基地70万亩,中药材原料产量达3.4万吨,销售额7.95亿元,优质稻、甘蔗、蔬菜、水果、茶叶等优质农业产品基地规模继续扩大。

此外,红河流域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在红河州境内红河干流有着近2500米的落差,为电站的梯级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境内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超过120万千瓦,太阳能、风能资源也拥有巨大开发潜力。

刘一平表示,红河州自然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担负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为此,红河州在绿色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将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把“绿色”发展的理念放在第一位,科学规划论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绿色能源,打造区域循环经济。

着力打造“一轴、一带、两区、两屏”的绿色经济布局。

目前,《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发展规划》已经通过云南省专家组评审,《规划》中正式提出了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概念。红河流经的以红河州红河县至河口县段,包括红河、石屏、建水、元阳、个旧、蒙自、金平、屏边、河口、绿春10个县市为绿色经济走廊核心,并囊括云南省7个州市所辖的37个县市,总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总面积的19.5%区域。

根据区域资源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红河州将着力打造“一轴、一带、两区、两屏”的绿色经济布局。其中,“一轴”指依托沿红河高等级公路和红河水运通道,建设沿红河发展轴,连通昆河和昆曼两大对外经济走廊。“一带”指巩固和发展河口口岸、金水河口,广泛开展跨境经济合作,建设沿边经济带,打造滇越边境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两区”指南部资源产业区、北部新兴产业区。南部资源产业区加快能源、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开发,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北部新兴产业区建设红河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两屏”指哀牢山生态屏障和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加强哀牢山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水土流失,保障滇中生态安全;南部重点保护热带雨林和珍稀濒危物种,防止有害物种入侵,保障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按照《规划》,红河州在未来十年将充分发挥区域内的资源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整合资源要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特色林产业、生物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新型矿产业等七大产业,加快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尽快形成面向周边国家的产业发展新优势。

到2020年,将把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建成产业、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域,基本消除南北发展差距,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民族更加团结。

百年滇越铁路书写悲壮传奇

1910年3月31日,连接中越两国的滇越铁路通车的日子。一辆法国蒸汽机车拖着一列火车驶进昆明,慕名而来的市民把火车站挤得水泄不通。

滇越铁路是云南省的第一条铁路,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几条“米轨”之一。滇越铁路全长854公里,北起云南昆明,连接越南海防,其中越南段长389公里,云南段长465公里,故称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镌刻上中国近代史的风风雨雨。

1897年,法国人就开始对越南老街至蒙自再到昆明的线路及地质、矿产进行勘察,试图在此修筑铁路。1898年12月25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修建滇越铁路的法令。此举虽然遭到云南人民的强烈反对,但中法两国还是在1903年10月29日签订了《滇越铁路章程》。法国获得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从此,一段悲壮而又充满传奇的历史在云岭大地上演。

滇越铁路开工后,由于沿线都是山,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施工条件相当艰苦。在滇越铁路修建中最艰难的工程当属滇段屏边境内的“人字桥“。“人字桥”桥长64.15米、宽4.2米、重170吨,是由两万多组铆钉构建起来的,最大的构件不超过2.5米,全部材料都是在法国做好后漂洋过海运到云南。“人字桥”桥头分别衔接在两边悬崖的隧道口,隧道又在山体中转弯,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人字桥”由于设计新颖、雄伟壮观而著称于世。但在为期一年零八个月的施工中,800多中国劳工为此丧命。

滇越铁路建成后,法国殖民者凭借这条铁路,控制了云南的交通,掌握了锡商的命运,操纵了云南的金融、邮政和电讯。法国人柏顿在考察云南后曾说:“滇越铁路不独云南全省商务为法人所掌握,而云南政府也在巴黎政府掌握之中”。据史料记载,在滇越铁路通车后不长的几十年间,外国列强从滇越铁路上掠走的个旧大锡就有23万吨。

1920年到1930年间,滇越铁路每年的赢利约在300万法郎到600万法郎之间。抗日战争爆发后,货运量猛增了几倍,赢利达到了每年1000万法郎。滇越铁路就这样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殖民者创造着财富。

滇越铁路在铭记下一段段屈辱历史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最早一批工商业先驱自强不息的探索历史,伴随着滇越铁路上的火车轰鸣,民族先驱们开始了自强不息的探索。

中国第一个水电站,即石龙坝水电站即在铁路边建成,于1913年正式向昆明供电,在北京城还在点油灯的时候,昆明城里已普遍用上了电灯,城内各种洋行、商号林立。云南顿时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过去发展缓慢的个旧锡业,在滇越铁路通车后,出口量猛增,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个旧“锡都”美名不胫而走。铁路沿线的许多小乡镇,如河口、蒙自、个旧、开远等地也因路而兴,很快成为云南经济发达的地方。

抗日战争爆发后,滇越铁路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成为内地撤往云南的大通道,内地很多高校、机关、工厂、研究单位纷纷迁到云南。北大、清华、南开的师生也是取道滇越铁路进入云南,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滇越铁路成了连接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关键通道,1939年底,日军轰炸机对滇越铁路滇段进行了狂轰滥炸,很多桥梁、隧道被炸毁。为阻止日本入侵,1940年9月1日,中国军队炸毁了南溪河上的中越铁路大桥和河口隧道,之后又拆除了河口至碧色寨177公里的铁轨。

直到1957年,滇越铁路才恢复通车,中越两国自主互利的铁路国际联运得以正式开始,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中越关系逐步改善,1996年2月14日,滇越铁路再次恢复通车。

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尽管火车有时开,有时停,历经沧桑,但滇越铁路却一直醒着,并将永远清醒下去,因为,滇越铁路是一段很多人不愿让它沉睡过去的历史。虽然,滇越铁路如一锅熬了一百年的老汤,五味杂陈,但无论它的荣与辱,都已深深地在我们的内心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红河旅游:为历史画卷添上新色彩

红河奔流,山水为形,文化为魂。近年来,红河旅游业蓬勃发展,如一幅瑰丽的画卷徐徐展开,将一个自然历史文化缤纷的红河展现在世人眼前。

奔流不息的红河水孕育了红河州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早在1300多年前,红河畔的哈尼族人便将自己的印记雕刻在这片红土地上,层层的梯田绵延在茫茫的哀牢山深处,成为滇南农耕文明最宏伟的符号。

三百多年前,徐霞客云游至临安府(今红河州建水县),他泛舟异龙湖,穿梭于百亩荷塘,东出临安对红河州喀斯特地貌进行了研究,“秉炬穿隘”探查泸源洞(今阿庐古洞)。徐霞客足迹遍布阿迷州(今开远市)、弥勒州(今弥勒县)、广西府(今泸西县),他痴迷于红河的奇丽,久久不愿离去。

一百年前,法国人在这里修建连接云南和越南的“滇越铁路”,成为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也留下了红河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足迹,至今滇越铁路仍然保留了有着浓郁法兰西风情的碧色寨车站。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世居着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祜、布依、汉等多个民族。历史上,红河是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融合的地带,明代屯兵戍边,大量中原移民涌入建水、石屏,民居、寺庙、宗祠、府衙、商埠无一不被注入了中原文化的元素,使红河为滇南的重要文化据点。由于毗邻越南,百年前滇越铁路的修建,使红河成为西南地区对外交往的前沿,这里诞生了最早一批民族工业,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百年的沉浮。

这一切都为红河旅游业蓬勃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先天条件。随着近年来红河州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等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红河州旅游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亮点纷呈。 

风光旅游,雄浑壮美。连绵几十万亩的红河哈尼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如簸箕,这一景观构成了千奇百态变幻莫测的天地艺术大交响乐,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随着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以及景区建设的日趋成熟,今年上半年仅元阳哈尼梯田接待游客量就达11.60万人次。目前,哈尼梯田正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积极开发以梯田景观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度假小镇。此外,神奇壮观的红河蝴蝶谷,以阿庐古洞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岩洞群等旅游景区也日益人气高涨。

人文旅游,底蕴厚重。作为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国内文化与外国文化融合交汇之地,这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和“文献名邦”石屏,还有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米轨铁路——滇越铁路。这里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哈尼族“长街宴”是哈尼特色文化的一个缩影。哈尼族的“苦扎扎”节是原始美的展示,简直像一个盛大的化装舞会。彝族“祭火节”是阳刚美的展现。此外,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瑶族的“盘王节”等民风民俗传统节日,以及悠扬高亢的彝族“海菜腔”,质朴的民族民居等等,让红河旅游魅力别具风情。

休闲度假,宜居之地。红河有着最适合人居环境的许多基本要素,海拔适中,气候良好。近年来,到红河休闲度假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新选择。弥勒红河春天健康运动休闲度假村、湖泉金秋休闲运动度假区、财富新天地文化旅游综合建设项目和东南亚民族生态园等项目,以及覆盖全州多个县市的高端休闲度假产品成为红河旅游新亮点、新卖点。

跨境旅游,风生水起。红河州拥有国家一类口岸—河口口岸,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在此形成枢纽与越南对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整体推进,两国政府间旅游合作及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强,跨境旅游业已成为“中国河口—越南老街”口岸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河口口岸是云南省唯一恢复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的边境口岸,时下,已经开辟了“河口—越南老街临时出境游”“河口—越南沙巴二日游”“河口—河内—海防—下龙湾自驾车游”等多条旅游线路。

锡文化:个旧的灵魂

个旧,一个因锡金属闻名于世的城市,正努力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希望将自己打造成“世界锡文化名城”

走在个旧的大街上,在这个《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锡都”的城市,随处可以看到千百年来的锡矿开采冶炼孕育出的独特文化。

在市中心的商业步行街上,一座座精致的雕塑诉说着采矿工人的艰辛生活。在金湖文化广场上,一排大型汉白玉雕塑诠释出锡都文化的多元内涵,展示出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风貌。

近年来,《千古之谜话锡都》《走遍中国个旧》《锡都个旧》等一系列反映锡文化历史与城市发展变迁的文献纪录片破茧而出,它兼收并蓄地吸收和集萃了中国传统锡文化的精华,培育和塑造着人文精神,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据锡工艺美术大师赖庆国介绍,有史记载的个旧锡矿开发在西汉时期即已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个旧锡文化是千百年流传的古朴民风和进取精神,它是个旧的灵魂。也是我们延续千年锡脉,打造锡文化名城的具体体现。

“抢救保护锡文化资源,传承弘扬锡文化精神”。个旧市市长戴劲松表示,近年来个旧市先后举办了多届国际锡文化旅游节,邀请社科专家到个旧进行专题考察交流,编辑出版了《锡都史艺文集》《锡映千秋》《锡都三杰》《锡山歌谣选》等多部锡文化书。涌现了一批以锡文化为内容、以矿山生活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

此外,个旧还收集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提供的数百幅照片,系统再现了个旧历史发展,新老变迁的珍贵照片,编辑出版的《老个旧新锡都》影像集,集“锡矿史印”、“珍弥存照”、“城市变迁”画册,引领读者去品味个旧深厚的锡文化底蕴、锡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城市建设的辉煌成就。

目前,个旧市锡工艺品斑锡、喷涂、磨砂、斑花、贴花、浮雕等高品位的工艺品远销海内外。红河金易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斑锡工艺美术公司总经理赖庆国先生2007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参评作品“吉象珍品茶储”、“九象奇妙壶”、“四象茶堡”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7年至今,云南锡业集团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展区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云南锡博物馆。个旧市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建起新的个旧市图书馆。目前个旧有138个锡工艺项目入选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2个,非遗专题传习馆1个。此外,占地40余亩的锡文化多功能展示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博览园——“个旧锡文化工艺美术产业园”正抓紧规划建设。

【责任编辑:周发】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周刊订阅,更多精彩(每周五发送)